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徐冰澳门谈“文字”:专注于文字创作是希望改变思维

2017-11-08 12:27:00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展览现场,《天书》

此次展出作品分為两大类,包括(一)创作:《天书》、《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英文方块字》、《地书》、《文字写生》、《〈木林森〉计划》森林系列–IV、《芥子园山水卷》及《汉字的性格》等各个系列,它们形成了以文字为主体的徐冰创作之完整线索;(二)相关草图、资料、小型作品等:《烂漫山花》、《后约全书》、《文盲文》、《遗失的文字》、《猴子捞月》、《鸟语》、《魔毯》及《生活杂志“抽象的文章”》系列等。当中部分展品此前甚少展出。

展览现场,《天书》

其中,《天书》为四本一套的核桃木盒装的古籍设计版式。那是20多年前徐冰坚持自创自刻的4000多个伪中文字,并印制了这部逻辑结构严密却无人能读懂的《天书》。此外,应澳门艺术博物馆之邀,徐冰特别为此次展览创作新作品,即用英文方块字的方式,首次以葡萄雅文书写寓居澳门的葡萄牙诗人庇山耶的《中国琴》部分诗句。

展览现场,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继春介绍徐冰的萄文书法作品

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继春认为, 徐冰《天书》所构成的“文字空间”,所用的“字”使人想见“西夏文”的造型,但与之却没有多少关係。此作品既吸引求知的人,又使之无法完成阅读动作,让天壤间无人读懂。作品委婉地提示人们对“文化”的警觉;或许,跨界是为了更好地回应时代的召唤。

徐冰昨晚在澳门艺术博物馆的媒体展览专场表示,“我其实对触碰文字充满了敬畏,也夹杂着调侃;在戏弄的同时,又把它们供在圣坛上。它们有时给你一张熟悉的脸,你却叫不出它的名字,它们经过伪装,行文间藏着埋伏。有些很像‘文字’却不能读(《天书》),有些明明不是文字却谁都能读(《地书》)。这些异样的‘文字’有着共同之处:它们挑战知识等级,试图抹平地域文化差异。通常文字通过传意、表达、沟通起作用,我的‘文字’却是通过不沟通、误导、混淆起作用。在概念的倒错中,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概念被打乱,制造着连接与表达的障碍,思维的惰性受到挑战。在寻找新的依据和渠道的过程中,思想被打开更多的空间,警觉文字,找回认知原点。我希望的是启发人的思维。”

关键词:天书徐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