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梵高:崇拜米勒,立志当农民画家(3)

2016-01-08 09:13:57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描绘乡村生活或是田间地头的体力劳动者,梵高眼中的最高境界是能让人闻到培根味、烟味、蒸土豆的味道,总之不会有优雅的香气。在他看来,“闻得到粪味的马厩才算是真正的马厩。如果田地里弥漫着成熟的麦子或土豆的味道,或是鸟粪和肥料的味儿,只能说明这是真实的,尤其是对城里人来说,他们会从这样的画里受益良多。”

艺术偶像是米勒,临摹米勒的画作不下百幅。这样的临摹蕴含了强烈的诠释元素,更像是翻译,而不是模仿

梵高在给弟弟的数百封信件中,“米勒”是一大高频词。对,就是那位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以表现农民题材著称。习画伊始,米勒就是梵高的精神导师,并且无论日后梵高自身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米勒之于梵高,始终是明灯一样的存在。米勒对于农村生活深情而庄严的描绘,对梵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80年直至去世前,整整十年间,梵高无间歇地临摹着米勒的画作,数量不下百幅。比如1889年11月2日他在信中告诉弟弟:“你寄来的米勒的画让我非常高兴,我正狂热地研究它们。好久没有见到真正的艺术了,我有些懈怠,但这次的画重新唤醒了我。我画完了《灯下做针线活的女人》,现在正在画《挖掘者》,还有穿夹克的男人,20号画布,还有一小幅《播种者》。”

观梵高的这些临摹之作,人们会讶异地发现,作品蕴含了强烈的诠释元素,明显烙上了梵高的印记。1890年1月,因精神失常而住进精神病院的梵高,还曾在信中流露出这样的清醒:“我应该去临摹一些米勒的画,那些他自己没时间画成油画的作品。不过,我想再次强调,以他的素描或者木刻版画为基础来画油画,并不是简单纯粹的抄袭。这更像是将明暗对比的黑白印象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色彩的语言。这最后的三幅(临摹的《一日之时》)还需要一个月才能干透。一旦你看到它们,就会明白创作它们必然是出于对米勒深厚而真挚的仰慕。而且,不论日后被批评或者被蔑视为抄袭,这些画的作用会依然存在:这样的创作是为了让米勒的作品更方便被大众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梵高崇拜米勒,崇拜的并非米勒写实的表现手法,而是米勒画面中无限趋于真实的悲悯情怀,一种情感真实。他意识到,米勒画的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不是经过简单观察与分析后的客观事物,而是感受到的事物。真正的艺术大师莫不如是。他曾说,“要是我笔下的人物看起来很美,那我倒要绝望了;我才不想让他们看起来仅仅达到学术上的正确。”而梵高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画出这种不准确,比如偏差、修正或者改变真实,他坚信那一定会比绝对的客观更公正。

梵高成熟期的作品如“向日葵”系列、“鸢尾花”系列、“星空”系列、“麦田”系列,看似与米勒渐行渐远,实则与米勒殊途同归:他始终让情感指引着自己的绘画创作,有时这情感太过浓烈,简直像是借由一笔一划迫不及待地倾泻而出。这是真正能够打动观者的画,所要表达的,不是无病呻吟的忧郁,而是发自内心的哀鸣。

相关链接 梵高信中那些他画过的画

梵高一生中画了很多画。关于这些画,艺评家说得太多,而很少有人知道,梵高自己是如何看待它们的。还好,在留下的信件中,几乎每一幅自己画过的画都被梵高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细细描述过,让人得以窥见这位艺术大师创作过程中闪现的那些灵光。

《吃土豆的人》

《吃土豆的人》这幅画很暗,比如说,白色部分基本上没有用白色颜料,而只是简单用了红蓝黄混合的中和色,这里用的是朱红、巴黎蓝和拿波里黄。混合的颜色呈现相当深沉的暗灰色,不过在画里恰巧呈现出白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