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被技术性与方法论阉割的青年艺术(3)

2016-01-08 09:14:48  共识网 艾蕾尔    参与评论()人

李明《第一感——2》 布面油画

李明《第一感——2》 布面油画

因此,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意味着担负使命的冒险,“相关性”的建立是一种将自身置于危险的行为。艺术家既要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种不契合的关系,也要与“江湖”、“帮派”之间保持一种疏离关系。具有当代意识的青年艺术家尤其要警惕自己有混入任何形式的等级机制和权力中心的倾向。

甚而可以说,倘若青年艺术仅仅简单强调新材料、新语言、新媒介、新手法,并误以此为介入当代性艺术唯一可取的出路,那么这种行为就等同于一种犬儒行为:为了于当代艺术界赢得一席之地,青年艺术创作很难逃避沦为技术性与方法论傀儡的命运。不管青年艺术家是出于官方的美协情结,还是出于谄媚市场的动机,一旦陷入热门的“小清新”、“扁平化”、“装饰性”诸等媚俗叙事,就成为一种典型的无公害艺术。

严格地说,这种止于技术性和方法论的作品,不外乎一种傀儡和玩偶,它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不涉及任何批判精神以及后续的意义追问。仅仅靠技术性和方法论维系的艺术作品,完全是被抽空的苍白外壳,无法产生任何“否定性”的作用——这意味着艺术面对罪恶失去了任何判断和批评的能力,也意味着,在晦暗的时代,这种无公害艺术沦为一种被阉割的言说。在罪恶面前,无公害艺术选择逃避或者保持缄默,甚至可以成为罪恶潜在的附议者。正如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所指责的那样,这种貌似毫无公害的缄默,实则是在施行一种平庸的罪恶。没有思想能力的艺术家,唯有平庸的自保和附议能力,其实远远不及一介手艺人。因为他们深知言说的危险,却选择了最安稳的方式:佯装无知,自然就不会在作品里表露出任何背离当权者要求的判断、立场、坚守。

青年艺术的犬儒姿态,一方面体现在面对现实的罪恶与黑暗的冷漠,观众很难在其作品里看到明晰的判断力与立场的坚守;另一方面体现在面对市场成功学和成名成家的利诱,艺术作品的“跟风”倾向。

彭博《微尘》系列布面丙烯

彭博《微尘》系列布面丙烯

大多数青年艺术家能够敏锐洞察市场的风向,有计划地调整自己的创作,一段时间转向“小清新”,一段时间转向“抽象装饰”,再过段时间貌似痛苦开始反思现实困境,不料却是一种跟风——模仿成功艺术家的图像形式和表现手法,再聪明地添上一些风格明确的自我标识。

一些有反思意识的青年艺术家开始提出这样的困惑:画廊和策展人让我画某一类图像,声称那类图像会卖得很好,但我拒绝了,接着我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可见,媚俗市场在自我犬儒的同时,搅乱了健康的艺术生态链条。一切唯市场是瞻,造成了艺术创作动机、策展、收藏、批评、市场等机制体系的混乱。原本发端于思想、精神、信仰层面的艺术创作如今被视为一种不合时宜,转而以投机取巧、媚俗谋生为上。

怪异的现状根源在于信仰之废黜,人性之贪婪,任何手段都被抹去了道德审判,艺术家可以随意触及职业操守、道德律令的底线。某些市场大咖的抄袭事件早已屡见不鲜,青年艺术家为了生计、名利考虑,也纷纷效仿:约十年前,当代艺术家充斥着山寨版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安塞姆•基弗(AnselmKiefer)的大量图像,近些年大批青年艺术家公开模仿艺术家马琳•杜马斯(MarleneDumas)、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的表现方法,时下受到追捧的吕克•图伊曼斯(LucTuymans)、尼奥•劳赫(NeoRauch)、哈维•考斯特(EberhardHavekost)成为新一代青年艺术家效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