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伦勃朗的另一面:画架上的企业家(3)

2016-01-26 09:06:48  南艺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 冯白帆    参与评论()人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一些前所未有的科技手段来鉴定伦勃朗的作品。X光成像(XRay)、自动射线显影技术(Autoradiography)和树木年代学(Dendrochronology)先后被应用到了伦勃朗作品的鉴定领域。但是,这种试图依靠科技力量来解决伦勃朗作品归属问题的方法,并不比传统鉴定领域那些经验老道的鉴定家可靠多少,而且其结论更加令人不安:经常出现在艺术史教科书中的那些作品真的不是由伦勃朗亲手绘制的。当然,这些作品也并非单纯的赝品或者仿作,它们其中的大部分是由伦勃朗工作室中的学生或助手完成的。这种状况让罗森伯格、房龙和沙玛勋爵等人对伦勃朗作品的一些基本判断都遭到了挑战。

这种几乎令人绝望的状况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得以改观。得到改观的原因并不是人们获得了某种新技术,可以一劳永逸地判断出作品的真伪。也不是因为某位经验丰富的鉴定家发现了伦勃朗绘画中可以识别真伪的确凿依据。伦勃朗作品的归属问题之所以能取得进展,实际上是因为人们看待这位画家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引发这次观念变革的是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斯维特拉娜·阿尔珀斯(SvetlanaAlpers,1936-)。

四、画架上的企业家

阿尔珀斯在80年代中期加入了伦勃朗研究计划。在她看来,否定伦勃朗不仅会让许多人损失大量金钱,同时也会让西方文化的自尊心遭受极大的屈辱。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与作品本身,而是人们理解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观念出了问题。与其争论某幅作品究竟是否完全出自伦勃朗的手笔,还不如去探寻造成伦勃朗作品“归属不明”这个现象背后真正的原因,即:艺术的生产机制。她在1988年出版的著作《伦勃朗的企业:工作室与艺术市场》就是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

《伦勃朗的企业》英文版封面

《伦勃朗的企业》英文版封面

在该书中,阿尔珀斯犀利地指出:“伦勃朗的神话是通过19世纪人们对他生平和作品的选择性解读塑造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伦勃朗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生产排除在他职业生涯之外。”她认为,应当改变的是人们看待伦勃朗这位画家的方式,是当时人们脑中一些固有的偏见导致人们无法看清伦勃朗艺术生产的真实状况。以往单一化艺术史研究方法如:鉴赏、鉴定、文本考证、形式分析、图像学分析在面对伦勃朗的问题时几乎都无能为力。所以,如果想要真正改变19世纪遗留下来的艺术史偏见,我们必须改变艺术史研究方法本身。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伦勃朗研究计划在后期对伦勃朗的工作室的生产模式以及社会赞助体系进行了全面考察。学者们得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伦勃朗的风格并不是与世隔绝的,相反,研究小组注意到了这种风格在当时的传播和扩散。根据伦勃朗工作室团队研究所获得的史料来看,伦勃朗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不是一位孤独的天才,而是某种绘画风格的始创者。而且,这种绘画风格曾经流传甚广,风靡一时。作为一名画家、一位教师和一家大型工作室的运营主管,伦勃朗在教学和管理方面耗费了同样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伦勃朗曾拥有15名以上的学生(或助手),而他的风格则吸引了更多的追随者。他实际上酝酿并培育了一种伦勃朗模式,并成功地将它推销给了荷兰公众。

不仅如此,与当时大部分艺术家不同,伦勃朗的婚姻、家庭和日常生活都是围绕着他的工作室进行的。当伦勃朗的同窗利文斯(JanLievens,1607-1674)试图在英国宫廷中获得垂青的时候,伦勃朗则来到了位于阿姆斯特丹布里街(Breestraat)的尤伦堡艺术工作室(Uylenburgh'sartworkshop)进行生活和创作。在一些合伙人的帮助下,伦勃朗将自己的天分和金钱投入到艺术作品的制作和生产方面,这些作品主要通过他的妻子莎斯姬亚·凡·尤伦堡(SaskiavanUylenburgh,1612-1642)构筑的商业网络进行分销。他通过各种手段获在工作室中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并通过工作室运营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伦勃朗的真正意图是在荷兰新兴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中为绘画行业确立自身独立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