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中华艺术 > 正文

漫游牡丹亭:一场纪念汤显祖的“戏画”(1)

2016-11-21 16:39:00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戏曲人物画《惊梦》(陈九)

戏曲人物画《惊梦》(陈九)

戏曲人物画《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顾村言)

戏曲人物画《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顾村言)

戏曲人物画《回首皆幻景》(余启平,局部)

戏曲人物画《回首皆幻景》(余启平,局部)

戏曲人物画《寻梦》(邵仄炯)

戏曲人物画《寻梦》(邵仄炯)

民国以来,以关良、林风眠为代表的艺术家对戏曲人物绘画题材情有独钟,以东方意笔水墨绘写戏曲,影响深远。艺术家借戏里的生旦净丑,探究中国审美精神的体现。2016年恰逢汤显祖逝世400周年,11月11日起,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而举办的“漫游牡丹亭——2016中国戏曲人物画年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既是戏曲人物画的薪火相传,也再现了一场笔墨风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所至也。”明代汤显祖所宣扬的“情至”,对我国戏剧美学的发展有开创性意义,绘画艺术也同样需要艺术家自始至终以充沛的激情去感受、表达和创作。

2016年恰逢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两位戏剧大师是辉映东西方剧坛的璀璨明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学杰作。汤显祖一生命蹇时乖,仕途坎坷,辞官归乡后寄情于戏剧创作。被称为“临川四梦”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四部演绎至今的经典作品中,尤以《牡丹亭》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明代即风靡一时,“今玉茗堂诸曲争脍人口。其最者《杜丽娘》一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胜交。”(明·张琦《衡曲塵谈》),四百年来《牡丹亭》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昆曲剧目。11月11日,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而举办的“漫游牡丹亭——2016中国戏曲人物画年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

中国戏曲与中国画皆为传统极为深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戏曲表演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概括性,舞台上演员绕场一周已跋涉万水千山,船桨一摇已渡过迢迢秋水,“二三步走遍天下,三五人百万奇兵”,中国戏曲的以简代繁、以虚写实,同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中国画追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气韵生动”,韩羽先生有“虽不同名,却是同姓,似是姐妹”之言论述中国戏曲与中国画在追求“写意”、“传神”精神表现方面极为同一的关系。

民国以来,以关良、林风眠为代表的艺术家对戏曲人物绘画题材情有独钟,自出机杼,以东方意笔水墨的趣味融汇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他们的戏曲人物画作品写就了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向来的声音”有持久的魔力,吸引丁衍庸、叶浅予、程十发、高马得、韩羽、丁立人、朱振庚、聂干因、张桂铭等众多名家醉心于以戏入画,形成颇为壮观、风格多样的戏画艺术群落。艺术家们借戏里的生旦净丑,写人生的苦辣酸甜,探究中国审美精神的体现,将戏曲人物画薪火相传。近年来滋养于“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受惠于逐渐开放的国际视野,中青年艺术家们既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又格外重视自身艺术的独立性,他们的戏曲绘画风格全然不同,大大拓宽了戏曲人物画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