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创作于1958年的《海陆空军保卫和平》。这一题材是丰子恺新时期创作较多的作品,以儿童的游戏来寄寓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既是画家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憧憬。
■本报记者范昕
人们熟悉的丰子恺,或许是他笔下隐含些许超然之意的抒情漫画,是他在“缘缘堂”闲适自在的家庭生活。近日于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的“文心烁烁———丰子恺程十发艺术特展”,以丰富、珍贵的史料文献让人们看到丰子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身为上海中国画院首任“掌门人”的他,新时期作品予人无限希望的他,有着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担当的他,怀着一颗关注现实的赤子之心的他。
被“三顾茅庐”请出山,因其广博的“江海之学”
“兹任命丰子恺为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此次展览中,一张泛黄的任命书揭示了丰子恺这重鲜为人知的身份,这几乎是他人生中享有的最大荣光,那是1960年5月8日,签署者为时任上海市长的柯庆施。
上海中国画院,筹备自1956年,响应的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北京和上海两地各成立一家“中国画院”的建议,既关系着振兴中国民族绘画事业的大事,也体现了国家对于众多中国画家的关爱。丰子恺这一首任“掌门人”是被“三顾茅庐”请来的。海上画坛人才济济,当时,对于谁来出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一职,吴湖帆、贺天健、刘海粟等画坛名家均有着不相伯仲的颇高呼声。最终,建院筹备组三次登门长乐村93号的“日月楼”,敦请丰子恺“出山”,以孚众望,只因他早已超越单纯的画家身份,更是一位圆通的文化学者。在一位参与画院筹备的老艺术家看来,“丰子恺”这三个字当时就如同一面旗帜,把众多中国画名家团结到画院周围,投入到火热的文化建设中。也正是自丰子恺始,上海中国画院确立了以文立院的传统。
展览特别辟出一个板块展示丰子恺的“江海之学”,不仅呈现丰子恺所著《开明音乐讲义》《缘缘堂随笔》等六七十年前的珍稀版本,也以一整面书墙集结丰子恺出版的150余种著作的封面,蔚为壮观。人们得以看到一个不仅长于绘画,还在散文、音乐、翻译等领域卓有建树的丰子恺,一个值得重新认识的丰子恺。
比如丰子恺的音乐学养,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绘画水平。他与李叔同的结缘,即缘自音乐,早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念书时,老师就是李叔同。日本留学期间,他花了5个月的时间重点学习小提琴。回国教书,图画和音乐同为他的所授课目。丰子恺留下了不可谓不广泛的音乐著作,《开明音乐讲义》《开明音乐教本》《音乐入门》等还被中小学校用作教科书和课外辅导材料。而丰子恺的文笔生涯,则始自翻译。他这一生总共翻译了34种书,分别译自日、英、俄文,涉及的内容则包括小说、民间故事、文学理论、美术理论、美术教学法、音乐理论、音乐传记、音乐教学法、宗教等。
他笔底是对浮世悲欢的低吟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