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3)

2016-01-20 09:03:31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东方导演对李尔王“借题发挥”

用当下元素包装“詹姆士一世时期悲剧”的NTLIVE版《李尔王》,连同同期引入国内的其他莎翁作品一起,助力英国国家剧院向世界范围的观众更好地推广莎士比亚。而借《李尔王》这个由权力分配引发的悲剧,观众可以只察觉出荒唐可笑,或者将剧中人物的言行用于指导人生交际、应对职场变幻,虽不能像黑泽明或吴兴国那样用电影或舞台剧,拿东方特有的艺术形式与李尔隔空碰撞,却能以李尔当镜,窥见自身。

黑泽明执导的《乱》,将李尔彻底改造成日本领主,并把他三个女儿的性别更换,删除副线上的葛罗斯特,让大儿媳一人集结高纳里尔、里根以及爱德蒙身上的狠毒,完成东方式的复仇。影片开场郊野围猎之后的就地宴席,人物整装端坐,造型举止均似能剧演员,其后能剧元素的运用,四处可见。对国民人性的悲凉思考渗入黑泽明的骨髓,莎翁原著移植东方呈现出更为残酷的意味。而影片中领主的最终命运虽追随原著,但在长子、次子联合攻城时,却能让乱箭自行避让;与三子重修于好后,又被他挡枪躲过一劫,顽强的生命力,几乎是黑泽明自身的投射。因无法忍受黑泽明暴躁倔强的脾气,《乱》剧本创作时,曾与他合力编写过多部名片剧本的桥本忍和菊岛隆三,已弃他而去,写到中途的小国英雄又拂袖离开。黑泽明正是借李尔的执拗,宣示他离开谁都行。

吴兴国融编、导、演于一身的独角戏《李尔在此》(不久前在北京上演),这应了彼得·布鲁克的论述,莎士比亚也能与京剧巧妙嫁接——演出形式上,莎剧与京戏在“空的空间”里均时常跳出来,与观众直接交流。戏里吴兴国将李尔故事打乱重组,一人十角自如转换,生旦净丑轮番上阵,唱念做打皆可拿来一用,举止造型则融入京剧、昆曲及台湾原住民舞蹈,丰富恰当堪比《乱》中黑泽明对能剧的运用。而该剧更难能可贵的在于作为演员的吴兴国,走出他饰演的“自己”及其他角色,与李尔互相攻讦,发出“我是谁”的诘问——不探女儿内心犯下不可挽回错误的李尔,当然有吴兴国本人从艺之路坎坷无奈,以及与领进门的师父中断联系的缩影。

相比年轻王子哈尔雷特的抉择,患有“渴爱症”的老王李尔,与缺乏安全感、将手机屏幕视为领土的现代人可以走得更近些。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