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北京法源寺》导演说,她的戏里都是宏大的东西(3)

2016-01-20 09:05:40  好奇心日报 王珊珊 孙今泾    参与评论()人

《生死场》话剧

《生死场》话剧

但在整个话剧市场,事情可能已经起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白领话剧和先锋话剧,他们在话剧观众里的占比也在增加。看一部过分倚重思想且有些老成的主流话剧并不是他们觉得剧场最吸引人的地方。

一位叫鹿仨的学生恰巧有和戴锦华截然不同的反应,田沁鑫今年复排的《生死场》成了最让他失望的一部话剧。“《生死场》将‘爱国’当作角色行动的根本原则,而忽略了角色内心的算计、挣扎、畏惧等种种情绪。”他在由“剧场摩天轮”发起的“ 2015 我最不喜欢的剧场演出”里写道,“创作者关注的究竟是通过这个事件所体现的人性,还是这个模版式的事件本身?”

白柯也是名学生,他把《北京法源寺》列为了自己在 2015 年最不喜欢的话剧,理由是“创作者似乎试图用台词直接说教的方式传达很多深沉厚重的东西,结果是既不深刻,也不感人,应该说完全不吸引人,从开场第一分钟起就味同嚼蜡。”

这“味同嚼蜡”的开场,田沁鑫却在 11 月底的一次联排中花了很长时间和演员反复打磨。她从椅子后面站起,像模像样地迈开台步,先演“武夫式”的粗糙说法,又示范了一遍正确的:“正是,庙堂高耸,人间——戏场。仓——次!”要不是配上一声锣响,确显沉闷,田沁鑫称之为“文化”的演法。

《北京法源寺》剧照

《北京法源寺》剧照

可不得不承认,另一种也被称为“文化”的东西同样影响着主流话剧——田沁鑫和她所属的剧团同样看重官方对这出话剧的评价。当天,一位来自国家话剧院的管理者叮嘱演员们说,因为 2014 年10 月关于文艺工作的一段官方发言,这部戏的有特殊的意义。

田沁鑫消化了那段官方发言,也像是演出前的鼓气,在一次联排中,她对演员们说:全国各个话剧团“都在盼着这样的高峰性作品”出现。大约过去了半小时,她才进入正题说戏。“主流不是主旋律。”田沁鑫在事后的采访中跟我们澄清了这一点,“主流是一种审美标准,内容标准”。

即便如此,田沁鑫的主流话剧也在面临挑战。一方面,话剧的审美标准和内容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对于一个更商业化的话剧市场,她的认识还很粗浅。去年,田沁鑫的个人工作室全资出品了话剧《英雄 24 小时》,青年导演执导,田沁鑫担任监制。演出商的反响几乎是沉默的。

面对戏剧生涯罕见的冷遇,田沁鑫始终坚持称,这是她想做的戏。这部戏反应了她的短板,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英雄”主题不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在脱离经典文本之后,她的原创判断也还薄弱。

过去,田沁鑫在商业化这件事上有过游离。起初她反感话剧的商业化,回忆起 1999 年排演处女作《断腕》时,借钱、谈合作,只觉得苦。进入国家话剧团后,排演《生死场》、《狂飙》完全不用考虑预算或者票房,田沁鑫试着重新接起民营演出商的戏,但现在,她将这段时间视为自己人生中最困惑的一个阶段,粗制滥造。她宁愿安稳地呆在国家话剧团,不谈及由此带来的约束,只称之为“一个养艺术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