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王与国三部曲:再现喧哗市井嘶鸣战场幽灵宫廷(3)

2016-02-25 09:53:46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这让人想到劳伦斯·奥利弗在1944年导演并主演的电影《亨利五世》(194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以戏中戏的结构,让致辞者引领观众进入该剧当年在环球剧场演出的实况,当剧情推进到舞台难以描摹的宏大场面时,镜头才摇向外景,弥补舞台的局限,释放观众想象力。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镜头,时不时会偏向简陋的舞台布景,浓妆艳抹的人物和周边的观众一起,营造出类似开场时,大主教用满地的莎翁台词散页,向亨利五世请兵攻打法兰西的喜剧效果———昂扬主题又添欢快气氛,自然能大大鼓舞二战中的英国士兵及民众。

历史发展到今天,“致辞舞者”的身份理应与观众处于同一时空,毕竟环球剧场早已不见当年的简陋。事实上,在肯尼思·布拉纳1989年导演、主演的影片《亨利五世》(1990年拿下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里,“致辞舞者”便是现代观众的化身,一根火柴划亮将他引出,带观众步入时光隧道。而皇莎版的《亨利五世》,舞者亦是现代着装,并在讲述时,与到王座上找寻王冠的亨利五世发生趣味碰撞,“穿越”与他口中的男主角短暂接触。

正是在舞者的一步步叙述或者说引领下,亨利五世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正直果断又体恤民意的优秀国王。莎士比亚把他对法兰西的两次战争浓缩为阿金库尔一役,为的便是更为极致地称赞他笔端的人物,即便他曾对法兰西普通百姓放出狠话,并做出过杀掉俘虏的决定,也无损整体形象。正因如此,该剧随时代环境,有战时宣传剧及和平反战剧的两重解读。《空王冠》则将这两种观点皆弃置,以亨利五世的死亡镜头作首尾呼应,点出他与父辈及后继者相同的,无法被改写的历史命运,并以画外音的形式,彰显他作为一个普通年轻人,如何在战争中成长。

回说皇莎版《亨利五世》。虽有贴合现代观众的开场,展开的叙述却仿佛观众席仍端坐着当年的伊丽莎白。而战争场面的处理也过于保守,不尽如人意。原汁原味呈现莎士比亚固然是皇莎的传统,但若非单纯致敬,就更应考虑莎翁的剧作从来都不应该囿于时代。想来英国国家剧院若是新排《亨利五世》,原作精神内核不变的情况下,形式上大概会如该剧院近几年创排的《李尔王》《哈姆雷特》般,推陈出新,让观众与已逝世400周年的莎士比亚赤诚相见。

(作者为北京青年剧评人)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