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人物 > 正文

图尔尼埃:两座阁楼之间,一个小说家的长度(2)

2016-02-03 09:03:2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从童年的阁楼,走向成年后的阁楼,图尔尼埃的路线也很清晰。自从亲身接触了德国人,图尔尼埃从平庸萎靡的少年时代一跃而起,考上了巴黎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图宾根大学进修。他希望像很多法国伟大的知识前辈一样,考出一张哲学教师的文凭,可惜没有过关,于是他连续干了几份文字工作,在电台,在电视台,在出版社。

那22个德国人,是纳粹军队攻陷法国后,实际占领法国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是敌人。沦陷、投降、傀儡政府,让几代法国人一说就羞惭的那三年多的时间,对图尔尼埃来说,却是他一生志趣、审美、性取向的奠基石。1970年,他的长篇小说《桤木王》一出世就树立了口碑,书中的主人公,一个法国汽车修理工阿贝尔·迪弗热,被作为战俘关押到东普鲁士一所劳动营后,立刻爱上了这块“肥沃的黑土地”。在法国,他觉得自己丑陋,被人歧视,娶了一个又难看又疯癫的妻子,法国人颓废、怯懦、懈怠,而在德国:

“天空充满了寓意,布满了象形文字,不断地响起模糊难辨的声音和谜一般的呐喊,德国在渐渐展现,宛若一个希望之乡,一个纯质的国度。……一座座森林排列有致,如同管风琴的管子般整齐有序,男男女女无不在不懈地完善各自的身份所拥有的品质……”

《桤木王》的主要内容是纳粹政训学校如何从民间吸纳适龄孩童,把他们送入战争绞肉机里,我曾把它看作一部高级的讽刺文学,但其实不是。图尔尼埃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情结”是真实存在的,他迷恋德国,从歌德、席勒以及18—19世纪德国浪漫派文学以来所歌颂的东西——德意志的“地之灵”——让他想起来就涕泪滂沱,更何况,他还直观地与德国的精品男人相处一室。

法国每年最重要的文学奖项——龚古尔奖,1970年给了《桤木王》,不仅如此,它还是该奖设立六十多年来,第一次或全票通过的获奖作品。小说涉及到大量与德国有关的专学,例如纹章学、骑士史、普鲁士家族史,如哲学、神话学和基督教圣徒史,还有自然科学如人种学、古人类学、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甚至粪便学,对德国男性身体之美的描述,说不清里面有几分是讽刺,几分是真情流露。这本书从准备到完成,足足经过了十五年光阴,其间,图尔尼埃完成了《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另一部富有神话气息的寓言作品,也斩获了一个重要荣誉: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

他因这两部代表作,被文学史家归入“新寓言派”,这一派里的另两人,勒克雷齐奥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都是1940年代生人,比图尔尼埃小了十几二十岁,他们分别于2007年和2014年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就话题的严肃程度和作品的深度而言,图尔尼埃当在两个晚辈之上。寓言,常常是讲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来启人深思,重点是,这思考得不出明确的、唯一或唯二的结论。《桤木王》就是如此,图尔尼埃对第三帝国抱着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整件事究竟是荒唐透顶还是令人同情,都暧昧不明;作家将故事引入到一个“当代神话”的形态里,超越于总让人纠缠不清的现实之上。

图尔尼埃本人也相当神秘,毕生未婚的他,过着相对遁世的日子。《桤木王》获奖后他就被票选为龚古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成员,后来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一书获奖,就是他力推的。饶是成名,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杰米尼》,发表时还是遇到了阻力,折腾了很久才出来。这一次的反响也是褒贬不一,图尔尼埃对恋(男)童癖,对(男)双胞胎之间的性关系的反复痴迷,终于让一些人沉不住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