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台前一抹华装舞,幕后虔虔制衣人

保存图片 2017-09-19 08:51:59    GUYU谷雨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传统戏装制作技艺| 戏装俗称“行头”,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用以体现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特点。至清代已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并从刺绣行业中分离出来,成为融画、刺、绣、制衣于一体的独立行业。

夏日的长风吹过十里长街,千年的石狮立于桥头,守着静静流淌的月河,此刻的我们,正寻着“梨园春”而去。

匚三辈情缘,一往情深

梨园春?想必你也猜到了,这定和戏剧有关,只不过今日我们采访的,倒不是梨园戏班,而是我们制作戏装的李少春,一个名字都饱含着戏曲深情的老师。

我曾想过他很年轻,却没想到如此年轻,看着一脸惊讶的我,李老师说,若按年头算的话,他从事这一行也已经有20多年了。

说起渊源,解放前他爷爷便是剧团带班的,“四人帮”浩劫之后,戏班的老东西,烧的烧毁的毁,基本上损失殆尽了,剧团的戏装和人才都成了稀缺品。他父亲自小爱看戏,聪明好学,画画功底也不错,1977年便开始从事戏曲行业,制作服装和头盔。

他父亲从零开始研究,加之师公的技艺传授,很快就在戏剧场里当起了师傅。再过了一两年,台州黄岩也办了一个戏剧场,当地人便特地赶到嵊州,把他父亲接来当师傅。那时还在娘肚子里的李老师,便和戏服,和台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路桥戏服,行业标准的前卫地

路桥本是浙东南的重要商埠,民间庙会、游艺众多,每逢庙期,更有热闹三天,请班唱戏的习俗。加之本有台州乱弹,各大剧团轮番上演,可谓热闹非凡。现在,有一两百个剧团围绕着台州、温州、宁波等地区演出,一年也有两三百个场次在。

上世纪七十年代,百废待兴,剧团遍地开花,乡镇县各路人才纷纷出马,“那时候像我爸说的,这衣服刚从剪刀口出来,刚放下剪刀,刚做好人家就拿走了,形势比现在都还要旺”。因剧团的专业化,与民间的职业化,路桥聚集了大量的戏曲相关从业人员,这里的戏服,便渐渐成了行业的最高标准。

戏服制作讲究颇多,每件都要经过设计、绘图、下料、刷样、绣花、上浆、裁剪、缝纫和熨烫等10多道工序。台州戏服的名声,也从台州,传到浙东沿海,遍布全国,甚至风靡海外。

路桥戏服,究竟何以如此出名?用李老师的话来说是这样的: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东西,他只要对我讲得清楚,他这个构想,有什么样的需求,我就能帮他做到,满足到他这个要求,达到他心里想要的那个效果。

轻轻一言,此刻方才知晓20年的含义。李老师自小也喜欢涂涂画画,13岁开始跟着父亲帮忙,后开始学习临摹,传统的花绘图案在他笔下,可谓栩栩如生。

他是嵊州人,更是路桥女婿

待到十六七岁,他父亲便带他一起来路桥送货。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在路桥他遇见了自己的爱人。

在当时的习俗里,本地和外地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他每次来路桥,都会去看她,写信,献花,他用自己的真诚,也用绘画的领悟见解,“渐渐觉得她也蛮欣赏他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嵊州人的他,便在路桥娶妻生子,开起了戏装店,起名梨园春,扎下根来。

“我们这个戏剧店,它是头上的盔头、身上的戏服,还有脚上的靴鞋,手上的兵器,他有各方面的都是结合起来。这样子的话人家剧团也好,演员也好,他要买东西我们可以给他基本上做到一站式服务一样,帮他基本上满足了。”在舞台形象飘入眼前之时,也能感到李老师的细心和贴心。

白日需要忙活生意,属于他的更多是夜晚,“有些时候,到后半夜一两钟的时候,她还给我烧些东西吃”。日常画稿时,他的妻子也常给他提意见,帮助他,这些默默的陪伴,他也从未忘过。

匚我喜欢他们一代一代不变的传承

每天在同样的地方,重复同样的工序,这样的状态何其枯燥,连他的妻子也曾劝告他转行,而李老师却用他心中的情缘,慢慢让妻子转变了看法,继而支持他。人生的诸多事情,何尝不也是需要深入其中,方能出乎其外,需要把那颗浮躁的心沉淀下来。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传统就要失去她的光鲜。戏服亦如此,手工有的不止是温情,更是埋藏在绣娘心中细腻绵密的针法,高光深浅的灵活应变。

咿咿呀呀的唱腔响起,同听何为欢。他俩还是戏迷,店里电脑桌旁,庙会戏班,剧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曾问过李老师,作为戏服制作者,他对戏曲又有何理解。“京戏、昆戏,我喜欢他们的唱腔,他们的那一种一代一代教下来不变的传承。然后越剧跟黄梅戏韵味差不多,符合我们江南人的那个性格,比较柔和,也非常地优美。”

戏服是舞台上一晃而过的那抹颜色,是千百年来戏曲文化的见证,也是他心头的骄傲。做戏服,看戏,偶尔哼上几曲,一切都是那么的浑然一体。

清爽的海风吹过,街道古朴干净,所见行人皆迈着轻盈的步子。临别之时,我对李老师说,我喜欢这座城市。

关键词:服饰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