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月12日电 (徐雪)民革甘肃省委员会在该省“两会”期间提出,甘肃独有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和保护仍面临保护立法工作滞后、传承后继乏人、保护工作没有形成合力、专业人才匮乏、经费不足等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强调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特别是东乡、保安、裕固3个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完成文化资源保护项目的数字化、建档、修复等基础性保护工作。
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的调查发现,仅有积石山县制定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滞后,也间接造成非遗保护工作无论是在机构设置、人员选用,还是在工作程序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随意性,缺乏法治规范与保障。”民革甘肃省委员会称。
同时还发现,尽管三地都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但工作人员多以兼职为主,受到部门整体工作安排的影响,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致使工作缺乏延续性和完整性,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抢救保护不及时而人为流失或濒临消亡。
非遗传承后继乏人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甘肃省独有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多以“口传心授”、“家族式”和“人带人,手把手”为主,现有的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离世人数不断增加,加之非遗都是传统工艺技法,传承工作费时费力,次级传承人无法通过传承工作取得较好的收入,有时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导致年轻一代的次级传承人总体人数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