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收藏 > 正文

芷兰斋斋主韦力“青睐”说藏书:书卷多情似故人(4)

2016-12-01 15:53: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我想您的问题指的应该是1949年之后的书。那么这要看你想干什么。藏书有两个体系,一种为治学,一种为珍藏。作为珍藏,就涉及珍罕度,离现在越近,珍罕度越低。更何况现代印刷技术影印的线装书难以做到珍罕。因为现代我们叫数码印刷,想印多少印多少,你可以印10部,也可以印1万部,对机器来说没区别,这就违背了物以稀为贵的概念。

当然近代也有珍罕本,比如说我刻了两套书,枣木版,用传统方式勘刻,刷了120部。这个不是做广告,是真的有收藏价值。原因是所用的纸是我自己的经线特制的,我不相信现在的宣纸,当然我对宣纸没有贬义,只是讲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导致很多小纸厂无法上价格昂贵的净化设备,所以很多小厂关了,因为造纸纸浆污染最大,为了不关门,就使化学纸浆掺兑,可是纸浆中的化学成分提炼不出来,印成书,过一段时间书就酥碎了。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民国版的书掉渣,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化学物质提不出来,把纸的纤维都烧断了。用这种纸印出来的书能保留多少年,我不知道。怎么办?我就自己找人用古法去造纸,造不含化学成分的纸,定古墨刷印。

这样的书,如果你能确定,就算是近几年制造出来的,我认为它也有价值。因为它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仿古的最高水准。反之用现代的影印技术、现代的宣纸、机器制造出来的,我认为收藏价值就不大,当然使用价值再一说。所以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要收藏,希望你能区分这两者。

【人和书有了肌肤之亲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愉悦】

读者:请问您想过您这么大规模藏书的归宿吗?

韦力:您问得很委婉,我想就是问我死之后怎么办。我确实想过这事。我们现在的社会概念和古代社会不同,古人要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才能做官,有钱后反哺于文化,其中包括藏书,官、权、钱是这样一个完整链条。今天,你有没有知识和有钱没关系,有钱和有文化没关系,既然这样,完整体系已经不成立。识字的人很多,但识字和有文化没有必然关系。一个国家处于经济上升期,他要直奔主题,他是工科为主的思维方式,跟文科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文科是考虑社会安定,酒饭足之后怎么生活。现在是一切向前看,大家忙着奔小康。

而且现在是公有制,书籍95%以上都在图书馆。社会筹码很少,你去国图想看宋本原物,需要副高以上职称,有项目书,有副馆长以上的签字,言外之意就是你看到的概率不高。虽然现在我上网也能看,但那不一样,就像网上也能搞对象,可是也得见面后才能实施。书也一样,是需要人亲近的。人和书也是这样,有了肌肤之亲,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愉悦。并不是说我看影印本也没区别,如果有这种想法我劝你别藏书,你发个微信传张图跟你看原物一个字不差。为什么要藏书?是人对文化的亲近。

我为什么聊这么多废话?涉及我的心态。我知道自己的藏书像山中无老虎,我的藏书量就是猴子。因为现在没有大家,我跟历史上的藏书大家相比相差太远,但是因为今天的特殊原因,大部分都是公藏,私人收藏这么少,才显出我这个猴子成了大王,所以我很清楚自己的水准。但是即使如此,这又涉及价值观,我死了之后怎么办?我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快乐,我不相信子孙永保之。如果他们真的是子子孙孙永保之,那么这些书就难到我手里了。这说明书的递传才是正统,才能让更多的人与心爱的书肌肤相亲。这又说到人的价值,为啥活着?我想活着是快乐。说透了就是名与利。对我来说,如果我老了把书卖了,确实能得到很大一笔钱。可是我老了要这笔钱干什么呢?吃,不行了,玩,跑不动了,我还干啥?所以,得一笔钱,这是个悖论,不太解得开。

关键词:古籍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