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这部清末民国学生的留学史,记录了动荡年代里的青春(4)

2016-10-17 09:50:54  好奇心日报    参与评论()人

试想充满家国之思的留学生,怎舍得留在安逸的异邦,让父母妻儿面对战火?

这种匹夫有责的念头在共赴国难的回国学生中清晰可见,在离国避难的留学生里,亦可能隐蔽存在。备受父母怜爱的幺子黎锦扬听从长兄的安排,在抗战最艰难的1943年出国。他的大哥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黎锦熙,与政府中人有来往,既能够不经考试就让弟弟拿到留学资格,又能够在恶性通胀肆虐时用官价换外汇,在美国又因为认识赵元任,令弟弟得到奖学金。

西南联大毕业的小弟黎锦扬回忆说,当日在重庆与阔别有年的大哥简短会面,大哥连寒暄也没有,第一件事就说政府希望所有大学毕业生尽快离开中国。这真是政府的态度抑还是他的说辞,无从得知。而当他帮弟弟以官价换到美金时,他心情沉重地叫幺弟“赶紧出国,免得在这里被打死”。

这部清末民国学生的留学史,记录了动荡年代里的青春2
来自:eastday

长兄当父,保护幺弟免致死于战祸,流露了这个长兄的真情。

这个弟弟在美国生活得十分安全,上课之余,也跟朋友上夜总会找女孩跳舞。凭黎锦扬出国的条件以及在国外的生活,谁都可以将他视为有后台、走后门出国的小衙内。可就在日本投降、二战结束的那天,他与中国朋友庆祝,大吃一顿,喝得半醉,独个儿回到小屋时:“在日历的1945年8月14日那一天上画了一个红色的大圆圈。8年的战争造成数百万人丧生,给人类带来难以形容的苦难。我的心潮澎湃,热泪滚滚。我是个幸运儿,还活着,而且生活得很好。泪水是我对那些受难者及失去生命的人的感激,也是为我对抗战事业无所贡献的自责。我睁大眼睛向日历上这一天行了个礼。”

题图来自:secretchina

(责任编辑:腾黎 CA002、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