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大汉雄风:落幕之时也不曾意气消沉(2)

2016-11-18 10:42:36    学习时报  参与评论()人

更为可贵的是,以区区21岁之龄,便立下“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之不世军功的霍去病,面对帝王隆宠,他不但未曾志得意满,反而依然战意昂扬、壮志犹存。被封冠军侯后,他竟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之语拒绝了汉武帝所赐豪宅,这句千载已过犹是熠熠生辉的名言,不但体现了他不杀尽敌人誓不罢休的决心,也表明了他舍家卫国的耿耿忠心,因此,虽是短短八字,却有着震撼千古之力量。不得不说,此乃大汉尚武精神的最高体现,以一世之人的牺牲与奉献,换来国家稳定繁荣与边疆长治久安。

有“在汉中兴,充国作武”之赞誉的名将赵充国,其一生历经武帝、昭帝与宣帝三朝,74岁高龄时,仍自荐领军出战。今人常用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最早即是出于他之口。他所倡导的留兵屯田之策,可谓深谋远虑,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且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所以杜牧说他“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

到了汉元帝期间,名将陈汤奇兵斩杀郅支单于之首,不但一雪累年之耻,且使“万夷慑伏,莫不惧震”,至此,大汉之威已然达到了最高点。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中,其显示出的“威风凛凛、所向披靡”之强大气势,犹令后世之人仰服不已,故知大汉雄风,即如此也。

忍辱见志

然一个王朝之强大,必然是内外兼修的。故大汉之雄,不仅体现于其军事实力之强大,也体现在其文化成就与内在精神气质方面。中国文学史上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句,足可见秦汉文学之崇高地位,然秦王朝历时短促,故文学成就主要归功于两汉期间。两汉文化思想兴盛,跟汉初“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是分不开的。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在这种情况下,旷世巨著《史记》才得以应运而生,否则,凭司马迁一人之力,根本无法独立完成“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撰写工作。

史书记载的“苏武牧羊”之历史典故,讲的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整整十九年之久而始终不曾变节的事迹。除他之外,出使西域的张骞,亦曾被匈奴扣押长达十年时间。匈奴对他们威逼利诱不成后,便百般折磨,其间经历之艰辛,常人是难以想象的。但苏、张二人始终都体现了“不辱君命”“持节不屈”的坚贞品质,前者更成为历代“忠臣”之代表人物,这也是一种大汉精神意志之所在。

历史上赫赫有名、及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丝绸之路”,初期虽是出于战略外交目的,张骞才在汉武帝安排下出使西域,然此举实实在在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历史突破。且因张骞得封博望侯,一些有识之士亦效之,才有了东汉时班超的“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之壮举及“万里封侯”之功勋。

一个产生伟大帝王的时代,必然伴随着许多传奇人物的涌现,而能够知人善用,才是建立不世功业之根本。因能知人善任、重用如“汉初三杰”者,故刘邦能成为天下之主;因能大胆提拔人才,故刘彻得以成就其“汉武大帝”之千古威名;因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尽心辅佐,故有昭宣中兴之盛世出现;因有“云台二十八将”之追随与拥戴,故刘秀得以开辟了“光武中兴”之东汉时代。可以说,大汉王朝既是一个天才人物迭出之朝代,也是一个无数英雄人物湮没其中不被人熟知之朝代,盖因群星璀璨中,惟其最耀眼、最显赫方能不被遮掩光芒。

后世多有学者认为,相较于游牧民族之勇猛与彪悍,中原民族战斗力极弱。事实上,中华历来民族众多,何独大汉能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概因其时之人,骨子里自有一股昂扬不屈之志气。汉人讲究“义不受辱”,对内,体现在对人格尊严之捍卫,终汉一朝,自杀的大臣达百余人,如绝食而死的周亚夫、引刀自刭的李广、饮鸩自杀的萧望之,皆是不愿受辱。对外,则表现在对国家尊严与民族气节之坚守,自汉高祖“白登之围”后,汉王朝以忍辱修好之方式,争取了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机会,为汉武帝一朝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在这六十年中,出于“谋定而后动”之战略考虑,暂时委曲求全,但对外敌之屈服,仍是一件奇耻大辱,让大汉王朝上下充满着不甘情绪,所以汉武帝耻极而挟怒出击,才能一举而成功。不但如此,其后为永绝后患,强悍的汉武帝更是连连主动出击,将进攻即是最好的防御这一兵法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诚不负其“强汉”之历史评价也,纵观史书,不曾有哪一个王朝,像大汉王朝般自始至终皆激荡着一股慨然之气。即使落幕时,也依然不曾意气消沉,而是如一首荡气回肠的战曲,让人热血沸腾。三国时代之金戈铁马、群雄争霸,一个个英雄人物横空出世,演绎出一页页气势磅礴的篇章,然他们不论出自于曹魏、东吴还是蜀汉,皆是大汉子孙,展现的亦是大汉之武力与意志。故所谓大汉之绝世气势,即是兴也辉煌、亡也壮烈也。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匈奴刘彻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