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文学 > 正文

那些奥斯卡热门影片背后的原著图书(3)

2016-03-03 09:54:43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这些独具慧眼的“鬼才”在危机爆发之前,都是华尔街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在公开的海量数据中,发现了房贷断供的端倪,有人直接做出了判断,有人则顺藤摸瓜一点点调查出次级贷款、房贷证券、评级制度中环环相扣的欺诈和腐败。这些人在业界一片狂欢之中,选择做空市场,下了让所有人讪笑、不解的赌注。最后,他们赌赢了华尔街,保险公司、银行甚至都快拿不出钱来偿还赌资。

但接下来的故事并没有按照“小人物逆袭”的套路来发展,他们没有成为时代的英雄。因为他们赌的是经济的全面崩盘,百姓的流离失所。他们是正确的,但是在这场浩劫中一夜暴富的人,不得不承受全民的敌意。而华尔街的始作俑者,“垃圾”证券、债券的发行者,评级制度的制定者,却大都全身而退。

相比于电影,《大空头》原著的专业门槛更高,当然更不会有女明星边洗泡泡浴边讲解MBS的含义———像这样的行业术语在书中铺天盖地,能把一个不懂金融的门外汉“砸”得晕头转向。可以通过其中简单的一句叙述来感受一下:“一家具有最高评级的蓝筹企业站到掉期和长期期权以及其他风险分摊创新的中央,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它的目标读者从来都不是那些对金融一窍不通、且没兴趣深入了解的人。《说谎者的扑克牌》之所以能成为业界“教科书”,就是同样的道理,刘易斯不会为了扩大读者群而绕过那些必不可少的名词,毕竟这不是一部小说。

但《大空头》之所以能雄踞畅销书榜半年之久,也跟幽默、犀利的文风有关,一位畅销书作家绝不会容忍一个干巴枯燥的故事。每一层内幕、每一个谎言都像是一块霉烂的砖头,在游戏闯关中被水管工一一掀起,而这些水管工还幻想自己是黑暗中拯救世界的蜘蛛侠。他们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环境中孤身奋战,承担来自公司、投资人乃至亲友的巨大压力;当经济开始一点点土崩瓦解,他们却又要承受内心的煎熬。这让这本书在辛辣的“华尔街揭秘”之余,多了一层沉重的悲剧色彩,引发有关人性、道德等方面更复杂的回味。

《布鲁克林》

小说与影片不同:开放式结尾,在艾丽丝决意离开时戛然而止

在今年入围奥斯卡的一众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电影中,《布鲁克林》与众不同的存在,就好像一个内向的爱尔兰女孩站在沸腾的纽约街头———格外清淡,却又令人忍不住回望。这股独特的气质,其实来自于影片改编的同名原著,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长篇小说《布鲁克林》。

“托宾的风格,就是叙述很平实易懂,内容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小说容易让粗心的读者觉得平淡,但读进去了就很容易被吸引。”99读书人副总编彭伦介绍说。爱尔兰的社会、移民者的生活是他笔下频频聚焦的话题,而优雅、含蓄的语言,让托宾被冠以“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大师”的称号。

“漂泊他乡,就会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纽约客》对小说《布鲁克林》如是评价。这部作品写于2009年,出版后很快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获得布克奖提名。小说的主线在影片中有完整的呈现:1950年代,爱尔兰小镇女孩艾丽丝只身前往美国打拼,在布鲁克林过着格格不入的底层生活。经历过最初的思乡之痛,她渐渐融入周围的人群,并与热情的意大利裔水管工相爱、结婚。这时,传来了姐姐病逝的噩耗,她回到故乡,身上的“外来性”让她获得了乡邻的青眼、优厚的工作机会和一个好男人的爱慕,但与此同时,心中的“故乡”也成了一个回不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