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嘉庆给孩子评书: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2)

2016-10-13 09:10:06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评书,有传说最早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王是评书祖师爷。不过形成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评书艺术,应是在清代。一个艺人、一把椅子、一张方桌,醒木、折扇、手绢,口若悬河之间,满是刀光剑影、神鬼传奇。

“传统评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要靠一个长故事,不断吸引人们来听,来维持说书先生的生计。”以前说书的老先生,很讲究“撕”的能力,就是把一个长篇故事分割成很多段,每一段都留个“扣子”,也就是悬念。常常,正说到精彩之处,就留下“扣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但跟孩子们这么说显然不行,“孩子根本坐不住啊。”首先得做减法。于是,嘉庆的儿童评书,都精简成10分钟左右的小段。虽然腔调还是有十足的说书先生做派,用词却力求浅显易懂。

其次,得会做加法。“即便这样,要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也不容易,现在孩子们懂的东西太多了。”于是,嘉庆开始在传统故事后做延展,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比如说到“乐不思蜀”,一般都会详述刘禅安心享乐、不思复国,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嘉庆在讲完传统故事后,又做了延伸:刘禅之所以对司马昭说不想回蜀国,是被软禁后的无奈自保。刘禅想麻痹司马昭,让他错以为自己‘乐不思蜀’。“不然,司马昭肯定会对刘禅动杀心。刘禅也就是没等到复国的机会,不然‘乐不思蜀’可能跟‘卧薪尝胆’是差不多的意思。”

这个观点此前已经被一些学者、专家讨论过,虽然没法验证,但也是一种史学观点。

“孩子们很多都知道‘乐不思蜀’的意思,但延伸后的这个观点他们却不一定知道。所以,我说完这段,就启发他们‘听了上面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呢,赶紧跟你的爸爸妈妈聊聊吧。’”

说完评书,嘉庆还加了枚“彩蛋”——说文解字,把评书中的某一个字拿出来解读。“乐不思蜀”的“乐”字,嘉庆就从甲骨文开始细细说起,“乐字甲骨文,上面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丝弦,下面这部分是木头,代表是琴枕。最早,乐字就是和着演奏来唱歌,是愉快的意思。由此呢,它也有另一个音,就是演奏音乐的‘乐’。”

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鼓励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

嘉庆给孩子们说书

讲授

鼓励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

启发孩子的表达欲望,进而通过评书加强孩子的语言能力训练,是嘉庆进阶版儿童评书的目的。“先让孩子们喜欢听,然后慢慢教他们说。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怎么让他们很好地表达出来,我就想尝试一下用评书的形式。”

嘉庆跟北京晚报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这是启发他做儿童评书的诱因。

“大概是7年前,有个8岁孩子的妈妈找到我,说孩子说话语速太快,根本听不清楚说什么,希望我教教他。我那时候,自己也没孩子,也没教过孩子,完全是一头雾水。问了问孩子后,才知道,原来是他上课回答问题时,老师不太满意,就导致他害怕回答问题,每次回答都越说越快,直到老师烦了,不再找他回答问题。从此,孩子不但上课说话快,平时说话也极快,快到连最熟悉他的父母都不知道意思。我就尝试着,教给孩子一个10句话的小故事。花了一个小时时间,掰开了揉碎了给孩子讲。最后,孩子向妈妈展示了‘教学成果’,慢慢悠悠清清楚楚,这10句话的故事还没说完,妈妈的眼泪就掉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