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罗尔德·达尔:幽默感来自屎尿屁(4)

2016-10-31 09:49:31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约翰·威廉姆斯负责的配乐也没给电影加多少分,他的曲子一如既往的精彩,但就是实在太多了,滥用到了近乎说教的地步。片中的氛围、节奏稍有变化,就会跟上一段弦乐,或者爆出一段和弦。尽管达尔的故事极具奇幻色彩,其中却没有太多戏剧性变化,为了避免剧情过于平铺直叙,电影配乐强行制造了若干次情感转折——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害怕好心眼巨人呢,就被音乐催促着一会儿对他产生情感共鸣,一会儿跟他一起接受心理考验。

电影将时代背景安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用浪漫的手法赋予了英国一种老派色彩,在随后苏菲和好心眼巨人抵达白金汉宫请求女王协助抵抗巨人的场景之中,更是充斥着感伤的氛围。对这种叙事上的转变,达尔需要负一定的责任,他虽然并不待见上流社会,却对英国王室怀有一份温情。但不管怎么说,要表现这种情怀的办法是很多的,导演却用了最廉价的那种:把英国旅游手册当中的种种陈词滥调都挖了出来,不管是片中随心所欲使用的《不列颠万岁》,还是容易欺骗的卫兵,抑或处变不惊、全知全能的君王。或许斯皮尔伯格想要预测一下今年夏天英国的议会剧变,但不幸的是,美国新一代年轻人看完电影之后只会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英国是个绝对君主制国家。

尽管如此,这一版《》也有诸多值得称赏之处,对乔·莱特瑞和他的视觉艺术团队,以及出演小巨人的马克·里朗斯而言,你挑不出他们什么毛病。斯皮尔伯格和他的摄影师将真实的布景和动作捕捉技术混合在了一起,让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交相呼应。最后得出的效果可以说是栩栩如生,即便3D版也是如此。达尔作品的改编史,就是一部现代儿童电影的演变史:最初是1971年上映的梅尔·斯图尔特的《威利·旺卡与巧克力工厂》,带有游乐场一般的审美,当时的效果很好,现在看起来有点惊悚,然后便是1989年上映的布莱恩·康斯格里夫导演的《圆梦巨人》电视版,现在已经严重过时了。二十一世纪上映了两部新片:2005年上映的蒂姆·波顿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与2009年上映的韦斯·安德森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但是就视觉效果而言,斯皮尔伯格的新片远胜上述所有电影。

马克·里朗斯漂亮地出演了好心巨人这个角色,或者说,技术帮助他漂亮地出演了这个角色。他那些独特的、不太引人注目的手势,那些表示开心和悲伤的面部肌肉活动,都完美地在巨人身上得以展现。他还冒着风险,使用了西部地区的口音,并且令人敬佩地处理好了生造出来的大量专属于巨人的词汇和语法。他说话的口气忸怩中带着迷糊,时而充满好奇,时而晕晕乎乎,听起来就像是喝醉了一样。鲁比·巴恩希尔出演的苏菲可谓难能可贵,虽然有时候感觉她的表演有点过头。巨人看上去很可怕,而且当他们用鼻子嗅出人豆的行踪,动手折磨好心眼巨人,把他的作坊砸烂,把他像个木桩子一样扔上天空,而且发明了种种折磨他的把戏的时候,真的让人从心底里感到害怕。电影中的布景,不管是破破烂烂、带有不祥色彩的孤儿院,好心眼巨人狭小的、满是尘土的巢穴,还是白金汉宫的盛大宴会,都很精彩。好心眼巨人用瓶子来储存好梦和噩梦的场景非常迷人;电影中的人物喝下发泡的烧酒,最后引发胃胀气的场景,不会只让小朋友开怀大笑。电影当中有些台词设计很机智俏皮,挺不错的,好心眼巨人当作食物来吃的“大鼻子瓜”也恶心得恰到好处。

电影结尾处的改动把我们带回现实之中。在达尔的书中,巨人最终都被捕获,送回了英国,并且放在一个深坑里面,可以让过路游客围观。巨人的报复则是残忍的,正如达尔一贯爱写的一样。“三个午饭时喝了太多啤酒的傻瓜”受到了额外的惩罚,被扔进坑中,做了巨人的美餐。而在斯皮尔伯格的版本之中,他避开了这种让人感到不安的场景,将结尾处理成巨人被运到一座陡峭的孤岛之上,每个人都带着一把大鼻子瓜的种子,准备在岛上耕种。这一幕虽然也还不错,但我仍然忍不住想要更少小心翼翼,更多雄心勃勃,更接近原著精神的作品。这些在坑中抬头仰望的巨人看起来就像是受到拘禁的孩子一样。罗尔德·达尔让他的年轻读者们得以怀着怜悯和恐惧,近距离地逼视这些巨人,而且短暂地体验成为大人的滋味——只是,他们要冒掉进深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