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首席维什涅娃首次来华(1)

2016-10-24 12:00:52      参与评论()人

■马林斯基剧院献演“鼻祖版”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马林斯基剧院《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芭蕾舞者戴安娜·维什涅娃

送走了歌剧《黑桃皇后》,马林斯基剧院迎来了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早在开演前一个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门票就已售罄,加座票也很快被一抢而空,创造了上海大剧院历史上芭蕾舞单场票房的最高纪录。

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将于10月24日-25日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两场“罗密欧与朱丽叶”(下文简称“罗朱”)。值得一提的是,两场“罗朱”均将由指挥家捷杰耶夫亲自坐镇,指挥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现场伴奏。

两组参演阵容里,最耀眼的当属24日晚亮相的首席明星戴安娜·维什涅娃。这是维什涅娃第一次踏足中国。据称,除了在俄罗斯演出,维什涅娃一般只去美国巡演,很少涉足其他国家。这次她能来上海登台,得益于上海大剧院反复向马林斯基剧院写邮件诚挚邀请。

不宜跳舞的舞剧音乐

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激发无数编舞家的灵感,各种演绎层出不穷。

1940年,由拉夫洛夫斯基编舞,普罗科菲耶夫作曲,乌兰诺娃主演的“罗朱”在基洛夫歌舞剧院(马林斯基剧院前身)首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性成功。

在众多舞剧版里,这一版“罗朱”堪称“鼻祖”,开创了芭蕾戏剧化的新篇章。最大看点在于,拉夫洛夫斯基打破了古典芭蕾双人舞脱离情节线索,一味炫技的定式,创作出三段“情舞互动”的双人舞——舞会双人舞、阳台双人舞、卧室双人舞。正是这三段如胶似漆的罗朱双人舞,将莎翁文字语言中的爱情主题,逐步推向悲剧的高潮。莎士比亚的剧作历来靠语言取胜,拉夫洛夫斯基在编舞时,却巧妙地将之转换成非文字的舞蹈语言。

“罗朱”在当年是集体创作的产物,但从构思到首演的6年时间里,它的创作过程充满了矛盾,而矛盾的焦点在音乐。

写“罗朱”时,普罗科菲耶夫始终以“交响化”的写作原则贯穿始终。同时,他广泛采用“以主导动机描绘具体角色”的创作手法,几乎为每一个出场的主要人物都作了“音乐肖像”。

这部高度交响化的舞剧音乐,让当时听惯了普尼、明库斯等舞剧音乐的舞者,感觉陌生和别扭,包括首演者乌兰诺娃。在演完第一场后,乌兰诺娃忍不住吐槽道:“世上没有比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音乐更令人悲哀的爱情。”

“罗朱”的音乐一度被认为“不宜跳舞”而险遭否决。幸运的是,拉夫洛夫斯基能认识到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价值。

在拉夫洛夫斯基看来,普罗科菲耶夫继承了柴可夫斯基未完成的事业,他发展了舞剧音乐的交响性原则,把人的真情实感和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搬上了舞台。他那大胆的音乐处理、清晰的性格刻画、音乐中节奏的多样性和复杂化,以及打破传统和声的做法,全是为了促使表演的戏剧性发展。

和其他戏剧芭蕾一样,两位主创都把表现主题思想和发挥舞蹈魅力的任务,放在了女主角身上。

与吉赛尔一样,朱丽叶也是检验女舞者是否成熟的“试金石”。在这舞剧里,心理刻画比舞蹈技巧更为重要,芭蕾女舞者若没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对角色的深入钻研,只凭肤浅的外在技巧,是演不好朱丽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