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第15期@中华网文化频道出品
往期回顾官方微博

去苏联化立场的作家,他们都鼓励

抛开诺奖,作品就是二流水平

[摘要]后苏联时期她的作品受到关注,现在她和俄罗斯的关系不像苏联时代一样融洽,她在采访中提到把俄罗斯分为善良的俄罗斯和不善良的俄罗斯,并和当代的俄罗斯保持一定距离。她的乌克兰血统身份,以及她对俄罗斯当局的态度,都对她的获奖有很大的帮助。[详情]

政治绑架文学 让人越来越看不懂的炸药奖

[摘要]她的作品采访了大量当事人,琐碎而不成系统,来自记者的见解和思考并不多,深度嘛,你读过《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没有?比这个水平低两个等级而已。如果说要褒扬纪实文学的话,那么吾国的刘宾雁、苏晓康都比她水平高多了,10年前都可以得诺奖。[详情]

诺贝尔奖是一座欧洲艺术的坟墓

[摘要]问题不是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么简单,而是:政治是灵魂萎缩后的一根饥不择食的救命草。一代不如一代的子孙披着一件祖先遗留的皇帝新衣,以掩盖内心自世俗化以来的虚无。毫无疑问,这是思想和想象力贫乏的平庸者的高峰盛宴,一种对文学的侮辱,一种文学自身的羞耻。[详情]

一个记者凭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摘要]作家们在苏联解体之后纷纷回归,西方并不认为是宽松的环境,不认可在那种环境产生的作品。而继续留在国外,又是很多作家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可以说,因为身在欧洲文化中心,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得到了很好的传播。[详情]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一次“空翻”

我们不会转动地球仪在上边标出一个个地点

[摘要]瑞典学院的决定背后从来没有任何政治企图。但难免,它的所有选择都会得到政治性的读解,这种议论也不会有结束的时候。政治与文学以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交织,于是支持这一位或那一位作家总是会被一些人解读成某种政治立场的表达,这些人自己并不在乎那些文学作品。[详情]

诺奖证明新闻写作同样可以抵达不朽

[摘要]新闻的力量不仅仅在于“新”,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其价值更不在于“新”,而是在于“深”。人类生活以及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事变需要写作者深刻的理解和艰苦的努力。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结果使我们意识到新闻不只是可供消费的信息,它同样可以抵达不朽。[详情]

让更多人开始关心世界大事

[摘要]开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和获奖的地域文化和复杂政治背景,用玛雅·库切尔斯卡娅的话说,我们应该更加看重和珍视的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给了普通平常人以发声的权力,而在我们这个饶舌的时代,人们甚至没有给这些特别的倾听者腾出地儿来”。[详情]

比虚构的文学更难以置信

[摘要]《纽约时报》曾评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里“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这位白俄罗斯女记者的非虚构世界,旁观式记录的方式由于其直观甚至偏于口语化的特点,而和艺术性很难达到平衡,但也许在诺奖评委眼中,这种非虚构作品,比虚构的文学更让人难以置信。[详情]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