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理发必用梳。梳子又称为“栉”,“栉”是后来分出的梳子和篦子之统称,梳与篦仅是齿疏密和粗细的区别,此即《释名》中所谓:“梳,言其齿疏也;枇,言其细相枇也。”古代男女梳子不能混用,否则不合礼仪。《礼记·曲礼上》即要求:“男女不同巾栉。”
古人随身带梳子不仅为梳理头发,还是一种养生工具。《黄帝内经·灵枢》有一种说法:“皮肤坚而毛发长。”如出现“折毛”现象,健康就可能出问题了。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养生方》亦称:“栉头理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大概意思是,每天多梳头,可疏通血脉,去病强身。唐朝名医孙思邈也曾提出:“发宜常梳。”
宋朝最注重养生的文学家陆游几乎梳不离身,他在《杂赋》诗中称:“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陆游心情不好时也会梳头:“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
苏东坡也特别相信梳头的养生作用,睡前醒后,苏东坡都爱梳头。其《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发而寝》诗写道:“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苏东坡认为,睡前梳头对睡眠有益:“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明清人对梳头的功用更在意。明沈仕在《摄生要录》中称:“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明焦竑在《焦氏类林》中还总结出一套“神仙洗头法”:“冬至夜子时,梳头一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现代医学也已证实,勤梳头确实好处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