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学者解读敦煌前世今生:莫高窟1650岁“高龄”了(3)

2016-12-24 15:27:31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公元607年左右,派驻张掖(古称“甘州”)的黄门侍郎裴矩撰写《西域图记》一书,详细记录了丝绸之路的三条路径以及西域的山川路况、风土人情和衣着物产等,令隋炀帝杨广兴趣陡增。两年之后西巡时,他在张掖召见西域27国使节,史称“万国博览会”。这不仅是隋炀帝好大喜功性格的彰显,也充分展示了国力昌盛与河西一带的繁荣。隋朝短短38年间,就有70座洞窟兴建于莫高窟。

到了唐朝,敦煌的战略地位得到巩固,它不再是西南边陲小城,而是统领西域的后方基地,加之武则天下令支持造弥勒佛像,让莫高窟营建步入“黄金时代”。

据说在武则天登基之前,如何为她寻找一个顺应天意的理由,心腹大臣绞尽脑汁。薛怀义和僧法明等僧人甚至伪造了一部《大云经》,写道:“一佛没七百年后,为女王下世,威伏天下。”此后又作《大云经疏》,称武则天理应“当代李唐,入主天下”。武则天作为中国第一个女皇帝登上历史的舞台,遂下令全国颁布《大云经》和《大云经疏》,在各州县建大云寺,造弥勒佛像。

盛极必衰,敦煌也未能幸免。公元920年,以曹议金为代表的曹氏从张议潮家族接过大权,管辖敦煌长达100多年。虽然曹氏家族不遗余力营建洞窟,但绘制简陋、千篇一律。经过西夏、蒙元时代的苦苦挣扎,明代以后,敦煌石窟艺术几乎是空白,这段关于敦煌石窟的艺术史到元代便宣告结束。

12月6日,成都博物馆,敦煌文物仿制品正在紧张布展。

包罗万象的百科书

什么是敦煌?走进石窟,一目了然。

本次展览特地从敦煌运送来了8个复原石窟,而原窟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目前作为重点保护文物基本未向观众开放。这次送来成都参展,除了中唐158窟以五分之四的比例复制之外,其余洞窟都按照1:1比例复制,再现敦煌石窟的原貌。

例如第45窟,原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虽无明确的造窟功德记和文献记载,但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看,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被董华锋赞叹为“最具代表性的敦煌盛唐洞窟”。

这个洞窟最大的看点是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已毁,现存七身,是佛国世界里的标准组合。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地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每个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不同。

虽说佛像威严,但并非不可接近。董华锋在窟内演示,参观这个洞窟的要旨在于在塑像前找到一个合适的点位,蹲下,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塑像都将微微低垂的目光聚焦在这里,冥想之中似乎走进佛国世界与之对话。

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的塑像和栩栩如生的壁画,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洞窟内的壁画与丝绸之路关系密切。在南壁西侧的《观音经变》图上,其中一难就是“救贼难”,壁画讲述了胡商遇盗的场景。一群运输货物的商人突然遭遇强盗持刀抢劫,驮着货物的骆驼和驴子止步卧下,商人情急之下念诵观音的名号,观音就赶来营救。图画中的商人高鼻、深目、戴尖帽,并非中原人的衣着打扮,而是粟特人的装束。这一特征与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非常吻合。

前文所述只是一个洞窟里的内容,那敦煌4.5万平方米壁画该有多少浩瀚的内容:帝王将相、民族关系、使者朝会、商旅往来、生产劳动、风俗礼仪、婚丧嫁娶、耕作扶桑、行船驾车、屠宰涉猎、洒扫宴饮、音乐舞蹈、衣冠服饰、天文地理、医药科技……莫高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更是一座宝贵的历史形象资料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