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鹊华秋色图》险遭焚毁

2016-12-15 17:40:05    文摘报  参与评论()人

怀素《自叙帖》(局部)

怀素(公元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十岁那年,怀素忽发出家之意,便在零陵的书堂寺当了个小沙弥,后取法号怀素。

这位小沙弥于经禅之暇又爱上了书法,练字需要几项最基本的开销,墨汁不成问题,用毛笔蘸水也可以练字,难办的是纸张。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而宽。既可以放开手脚,任意挥洒,又可以反复书写。大量的蕉叶成就了这位狂草大家。

二十岁时,怀素的书艺突飞猛进,书名大震,几乎所有的名门大户都请怀素和尚到自己家中挥毫,他们热情款待,殷勤侍候。主人请怀素喝酒,怀素就喝了。主人请怀素吃鱼吃肉,他也照吃不误。怀素会在酒醉之后,癫狂地围着屏风或粉墙打转,那是他在构思谋篇。当他将一切酝酿好了,便化身为书魂附身的酒神,提起笔一阵狂挥。怀素好喝酒,且饮酒达到了“一日九醉”的程度。怀素尝说“饮洒以养性,草书以畅态”。身为一个还没有受过具足戒的佛门弟子,饮酒吃肉且狂醉是骇人听闻的,新来的住持趁机把他逐出寺院。

到了洛阳,怀素去了颜真卿的师弟邬彤的住所拜访。邬彤传授书法要义像参禅。某日半夜,邬彤突然对怀素说,草书的“古势”很多,王献之的草书也很奇特。太宗皇帝以为王献之的草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这是皇上不欣赏小王的缘故。你应该对王献之的书法多留意些,要学习他的“劲硬”。某日,邬彤对怀素说,先师张长史曾说过“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我时常琢磨这句话的含义,后来悟得那随风飘转的蓬草正是一种草书笔法。风卷起细沙在空中飞舞,也正如草书跃动起伏之势。怀素要辞别南归时,邬彤对他说:“万里之别,我想送你一宝。草书竖牵,似古钗脚!”意思是说草书的直连(如竖),应像古代的钗脚那样的古朴圆浑。怀素闻听此言,沉默良久,后连说数声:“得之矣!”

就是从邬彤参禅式的教授中,怀素悟得狂草的真谛,并以突出的成就延续了张旭的艺术风格,以“颠张狂素”并称于书坛,成为张旭之后狂草书法的代表人物。

从走出湖南到游历北方,怀素的计划差不多都顺利地得以实现。大历十一年(公元777年)八月六日,怀素的心头涌起一股冲动,该对自己作一个总结了。他一边研墨,一边回味着自己的经历,一提起那杆得心应手的长锋羊毫,饱蘸浓墨,不徐不疾地写了起来,这就是著名的《自叙帖》。《自叙帖》是怀素狂草的代表作,由15开纸连缀而成,全篇702个字,几乎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

当他觉得完成了上苍给予他的继承光大狂草书的使命,就不想行走了。他甚至戒了酒,开始虔诚地念经诵佛。晨钟暮鼓之际,怀素和尚开始编撰《四分律开宗记》。当书成,小沙弥请师傅用斋,呼之不应,走近一看,怀素和尚在香案前圆寂了。据说,怀素和尚火化后有舍利子十余颗。 (连载一)

(《笔墨烟云》丁建顺 百花文艺出版社)

清乾隆粉彩百鹿图螭耳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鹿是长寿的仙兽,自然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

现存最早的百鹿尊器物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万历青花五彩百鹿尊”。明代百鹿尊绘鹿较为抽象,造型简单朴拙,釉彩鲜亮硬朗,但器型似罐无耳。万历年间道教盛行,瓷器上画百鹿图有其必然性。“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又五百年化为玄鹿”,仙鹿应该是万历帝青睐的长命百岁之灵物。

然而乾隆喜欢百鹿题材,却不仅止于吉祥之意。据史料记载,“百鹿”和“木兰秋狝”图联系甚密。木兰为满语,意为“哨鹿”,秋狝指秋天打猎。自康熙二十二年起,几乎每年秋天都举办“木兰秋狝”大典,他认为木兰秋狝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强对塞外民族的控制。乾隆皇帝于十余岁始便随祖父狩猎,骑马射箭是其宫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故而乾隆皇帝对木兰秋狝之“祖制”甚为重视。

清代乾隆年间,由景德镇御窑厂出品的粉彩百鹿图螭耳尊,尊体绘有百鹿衬以参天古木、重峦叠嶂及瀑布溪流,岩上清泉奔泻,岩下流水潺潺。苍松翠柏下群鹿或追逐,或相偎,或憩息,或低鸣,群鹿交织,全景以静衬动,相互呼应,充满生机,自然逼真。底部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细观此尊上的群鹿,鹿毛的质感通过明暗对比,色彩参差得以表现,应为西洋绘画的技巧,而山石的画法则遵循中国传统山水皴法绘画的笔意,这与乾隆时期清宫院画特征相符。由此也证实了此纹样应是以当时宫廷画家所绘样稿为原型。经观察对比,波西米亚传教士画家艾启蒙所绘的“百鹿图”,无论从构图以及中西合璧的绘画技法,都与此尊上的群鹿图十分契合。艾启蒙,波西米亚人,于“乾隆十年奉旨进京”,时年38岁。因“西法中用”,得到朝廷器重和皇帝欣赏。艾启蒙之《百鹿图》盖有“乾隆鉴赏”“宜子孙”“三希堂精鉴玺”和“乾隆御览之宝”四方印章。据查,艾启蒙《百鹿图》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系奉命而作。这种清宫特有的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堪称创新之举,也是在清代皇帝的指导下完成的。鉴于此,可以肯定,乾隆粉彩百鹿图尊之蓝本,非艾氏《百鹿图》莫属。

(《光明日报》11.15 余野)

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是中国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描绘的是山东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被画界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它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而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

公元1295年,赵孟頫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有一天,他和好友周密喝酒做诗。席间,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穷尽山之峻美巍峨。周密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原来,周密祖籍山东,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南迁吴兴。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赵孟頫听了周密的话,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就这样,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此后,《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画上的“鹊华秋色”四个大字,正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可有两次,乾隆竟要将这幅名画付之一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巡狩济南,闲暇里登上城门楼赏景,四下一看,觉得这一带景色似曾相识,他回想起这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他急命飞骑去京城取画,对着鹊华二山展卷对观,仔细对照却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来,赵孟頫所画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在黄河北,华在黄河南,可画中两座山却在同一岸边。乾隆震怒,他想: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若打起仗来还不败下阵来。随即,乾隆下旨:朕发现古人之画有失实之处,本该将此画焚毁,以免误我大清之战事,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更得来不易,权且将此画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观赏。

又有一年,乾隆皇帝游览济南大明湖,他登上鹊华桥。面对美景,念及名画,于是下旨再一次派人回宫取画。

乾隆皇帝真是遐思妙想,由鹊华桥想到了《鹊华秋色图》,又想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感慨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的伤感爱情。没想到无巧不成书,在乾隆吟诗不久,京师快马便传来急报:皇后病故了!

听闻此讯,乾隆悲伤不已。伤心之余,他认为是自己在鹊华桥上写的诗不吉利,而勾起他诗兴的就是《鹊华秋色图》,此画是罪魁祸首。乾隆皇帝当即下令:焚烧《鹊华秋色图》!

可就在火盆端上来的一霎那,乾隆又反悔了。但他还是再次下旨,将《鹊华秋色图》送入仓库,贴上封条,任何人不许再碰这幅画。

在清朝,《鹊华秋色图》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直到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撤离南京,退踞台湾,他们将故宫藏品连同南京博物院等地共5500多箱珍贵文物运往台湾,《鹊华秋色图》和这批国宝一起,越过海峡到了宝岛台湾,被珍藏在台北故宫。

(《书画背后的故事》陆明 西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