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敦煌欢迎年轻人来玩、来做研究(2)

2016-10-28 14:01:16      参与评论()人

据公元698年的唐代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名叫乐僔的和尚,“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次有法良禅师“又于僔师龛侧”,开了第二个洞窟。莫高窟营建由此二僧开端。此后,连续十个世纪,历经十个朝代的建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到14世纪的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了建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鸣沙山东麓,在1700多米的长断崖上,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窟的建筑形式

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

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制;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置于窟内显著的位置;壁画布满全窟各壁,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的思想理义及其丰富细致的内容。三者互相呼应,交相辉映。

石窟的建筑形制主要有五种:

1.禅窟:受印度毗诃罗窟影响。洞窟正壁开龛塑像,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或四个仅能容身的斗室,供佛教修行者坐禅修行。

2.中心塔柱窟:来源于印度支提窟。在洞窟中间凿出连地接顶的中国方形楼阁式塔形,塔柱的四面开龛塑像,象征佛塔,供修行者入窟绕塔观像与礼佛。

3.殿堂窟:平面方形、覆斗顶,正壁开龛塑像,其余壁面和窟顶都绘壁画。其覆斗顶的形式受到中国传统的皇宫贵族房屋中设置斗帐设施的影响。在魏晋时的墓葬中早已流行这种覆斗顶形式。此类洞窟为修行者礼佛或讲述佛法的场所。

4.佛坛窟:其形式与中原寺庙佛殿,乃至世俗宫室殿堂格局相类似。洞窟主室中央凿出方形佛坛。彩塑群像高踞于佛坛之上,信徒可围绕佛坛右旋环通礼佛观像。

5.大像窟:因窟中巨大的佛像而得名。正壁造像,佛座后凿出供信徒巡礼用的马蹄形通道。前壁上部和中部开数个大型明窗,以供采光之用。窟外建多层木构窟檐。

彩塑与壁画

彩塑方面,主要内容是佛像、菩萨像、佛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等形象。它们置于洞窟的主要位置,是供奉的主体。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分为七类:

1.尊像画: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及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佛教众神之像。

2.释迦牟尼故事画: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传奇的佛教故事画;表现释迦牟尼前生为救度众生而忍辱、施舍、牺牲,做种种善行的本生故事;表现释迦牟尼成佛后说法教化的“因缘故事”。

3.中国传统神仙画:佛教传入中国后,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以佛教为主题的石窟中,吸收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普遍信仰的神仙形象,如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风神、雷神、电神、雨神等。

4.经变画:是将某部佛经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演绘成大幅壁画。它是隋唐时期中原地区许多著名画家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花鸟画和社会生活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不同佛经中描绘的理想中的宏伟壮丽、气象万千的不同的佛国世界。

据统计,敦煌石窟有经变三十余类,如阿弥陀经变、弥勒经变、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等,均由中原长安、洛阳画家创作后传来。

5.佛教史迹画:描绘佛教历史上的一些传说或故事,以及佛教圣地,为传播佛教、吸引信徒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