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供养画像。供养人身份复杂,主要有世家大族、文武官僚、商人、僧官、僧尼、工匠、牧人、行客、侍从、奴婢和善男信女等等。公元9世纪中至11世纪中的晚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统治敦煌、瓜州的张氏、曹氏地方割据政权,在洞窟中绘画的供养人像,将一家三代、甚至五代,以及姻亲、眷族、属吏都绘画在同一窟中,此时的洞窟成了光耀门庭的家庙。所画供养人画像也相应变得高大。
7.装饰图案画:用于装饰洞窟建筑、佛龛、彩塑,并分隔不同题材壁画的图案纹样。它又像一条精美的纽带,将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连接成一个风格统一的有机整体。
莫高窟藏经洞文物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编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元5-11世纪初的宗教经卷、社会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献,以及绢画和刺绣等文物5万余件。
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出土,是20世纪初中国四大文献的考古发现(即殷墟甲骨、敦煌写经、居延汉简、明清档案)之一。遗憾的是,在清朝末年的黑暗年代里得不到保护,藏经洞文物发现后大部分被西方列强劫掠,流散于国外的英、法、印、俄、日等十余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国内的三十多个博物馆、图书馆。
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的特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资料,在藏经洞发现前,得到一本宋代印本如获至宝,看到古代写本,十分困难,藏经洞五万余卷文献,大都为已失传的写本,且均为5至11世纪初的“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文献,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宝藏。二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真实面貌。
早报记者 莫琪 实习生 王梓 整理
录入编辑:忻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