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11月读的二十七本书(3)

2016-12-11 12:23:59      参与评论()人

13.《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

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李伯重,

三联书店)

以火枪(战争)和账簿(贸易)来论述中国、东亚与全球在十五到十六世纪一体化的进程。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观点与证据都无懈可击,但但写法又是通俗化的,非教条式八股,读之有启发,亦有趣。只是我对明代后中国之开放的观点不甚理解。明以后对外贸易的确有相当发展,但整个中国不还是以自给自足为基础吗?贸易发达了但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不仍然是封闭吗?我仍坚持明之后中国整体封闭、停滞的观点。起码我看过的书还不足以说服我,也许是年老顽固了。

14.《读钱记》(韩晗,上海书店出

版社)

不是讲中国古代的钱币,而是通过钱币来讲历史,而且也不是通史,而是民族史或者说中华各民族融合的历史。这本书最早是发表于专栏的文章,写得活泼有趣、可读性极强。不过我觉得有些地方尚欠严谨。如把民国之前的历史仍称为封建,史学界已不认可这个称呼。再如认为宋代GDP占世界百分之八十,不知依据何在,这有点太夸张了吧?至于把黎诣远先生称为经济学巨擘、蔡东藩称为清史泰斗,这就过誉了吧?又说元的纸钞是中国最早的纸币,置宋的交子于何地?称其稳定了物价也不确吧?元的纸币引起了严重通胀,这是事实。称郑芝龙为清之栋梁也不靠谱,郑芝龙降清之后到北京,家人满门抄斩,尽人皆知。这才坚定了其子郑成功的反清斗争。通俗著作亦不可随意。

15.《古钱极品》(霍宏伟,中华

书局)

这本书是真正讲钱币本身的。值得讲的钱币当然以稀缺为特点。我们一般人很难有幸收藏,甚至不易一睹真容。读完的感想是太平盛世货币单一发行量大,流传至今甚多,难得珍稀品种,如汉五铢、唐开元通宝等。而乱世时政权更迭频繁,钱币品种多,数量少,流传至今已为珍稀。只讲钱币亦可看出经济变化。

16.《从延安一路走来:何方

述》(何方,人民日报出版社)

老一代革命家何方的回忆录。与有些回忆录表扬与自我表扬为主旋律不同,何方先生不仅回忆了自己从事革命的经历,尤其反省了自己在极左路线下犯的错误。如批判他的上级与朋友张闻天等。读这些段落可以体会到他的痛心与悔恨。这样对待自己的历史让我们更为敬佩。写回忆录难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17.《从甲午到抗战:对日战争总

检讨》(唐德刚等,台海出版社)

历史学家写的从甲午到抗战中的重大事件,包括对日战争反思,汪精卫投敌始末,对日军罪行的探讨,既有对史实的介绍,又有分析与思考。虽然由一篇篇文章组成,并非通史,但有相当可读性。当然作者不同水平亦不齐,各有偏重与特色,亦有不少史实,我们了解并不多。

18.《再见大师》(梁秋实、许倬云

等,岳麓书社)

对民国时期章太炎、梁启超、赵元任、林语堂、傅斯年、罗家伦、朱自清、张大千、齐白石、陈寅恪、胡适、刘半农、吴宓、董作宾、李济、张元济、王国维、苏曼殊、王云五、顾颉刚、蒋廷黻、老舍、沈从文、梁秋实诸位大师的回忆。写回忆录亦多为名人,亦在书中被回忆。因为他们与大师颇多交往,或是朋友、或养子、或家人,所记之事真切,所写文字动人,亦让我们能了解这些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