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音乐行业成绩好得出乎意料,但它能松一口气吗?(4)

2016-11-01 17:08:00  韩方航  好奇心日报  参与评论()人

事实上,与其说这是流媒体的困境,倒不如说是整个音乐产业的困境。无论是磁带、CD、黑胶、还是流媒体,他们本质上都是满足消费者对于“听音乐”的需求。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制作、复制、传播音乐的成本大大降低,这就导致了盗版的兴盛。他们同样能满足消费者“听音乐”的需求,而且是免费的。这自然会打击整个音乐产业,使得音乐产业的产值大幅缩水。

要拯救音乐产业,打击盗版自然是一个可行的途径。除此以外,他们还需要开发、培养消费者们的新需求,并提供给他们相应的产品。

用“为信仰充值”的名义让人们付钱买CD、买音乐人的周边是一种方式,无法轻易复制、传播的现场演出则是另一种。

前者就是现在很热门的“粉丝经济”概念。就比如今年3月上线的阿里星球,打开这款APP出现的就是名为“粉丝游乐”的页面,在上面你可以加入各个明星的粉丝圈并获知明星的动态。但如何做好粉丝经济这门生意,整个音乐产业也还在摸索,毕竟以前唱片公司只要卖卖CD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现场演出的模式要成熟得多,而这个市场的增长也相当快。

从 2010 年到 2014 年,美国最大的现场演出公司 Live Nation 的年收入从 50 亿美元增长到 76 亿美元。在中国,2007 年,全中国最多也就四五个音乐节,而到了 2014 年,包括迷笛、草莓、西湖、热波各种品牌在内的音乐节可能有 200 个。

整个音乐产业也因此在进行新的重组。以往,唱片公司接管了一切,签约音乐人、培训包装、并推出市场,通过销售CD来赚钱。现在,这一切都没变,但整个产业链却大大延长了。

音乐本身不再是音乐产业链最终的产品,围绕音乐和音乐人本身可以进行的开发还有很多,从广告到巡演、从衍生品到后续版权管理。并不是说这些东西从前没有,而是说他们对于音乐产业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变得这么高过。

音乐行业成绩好得出乎意料,但它能松一口气吗?

音乐行业成绩好得出乎意料,但它能松一口气吗?

当然,无论整个音乐产业链如何变化,有一点仍然是不变的,那就是音乐和音乐人始终处于这个产业的核心。后续开发的能力再强,也要有一个现象级的音乐人和一批现象级的音乐才能产生。就像李宇春,在   2005 年通过超女脱颖而出以后,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就像 Lady Gaga,《Poker Face》和《Bad   Romance》两首歌把她推向巅峰。

如何产生以及在哪里产生新的明星、音乐,这可能是这个行业最值得担忧的事情。

苗头已经开始出现了。比如,你还记得最近一个很火的华语歌手是谁吗?薛之谦?先不说他是作为“段子手”火起来的,他参加选秀的时候还是2005年。至于那些从韩国归来的“小鲜肉”们,EXO出道也已经是四年前的事情了。

人们听歌的习惯也佐证了这一点。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把音乐分成两类,发布时间在18个月以内算新专辑,18个月以上则是老专辑。2005年,新专辑的销量是3.89亿张,老专辑的销量是2.29亿张,新专辑的销量是老专辑的1.7倍。到了2015年,新专辑的销量下滑到1.18亿张,这个数字还不及老专辑的销量1.22亿张。

人们听的新歌越来越少了,这意味着音乐行业越来越不知道哪里能产生新的明星、新的音乐了。

传统的音乐行业造星的模式仍然是以唱片公司为核心的。旗下的A&R部门主要工作就是发掘、训练、以及培养歌手和艺人,它的开支可以占到一个唱片公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但是随着唱片行业的萎缩,唱片公司花在A&R上的钱也少了。从2005年到2014年的10年间,华纳唱片花在A&R上的开销下降了21.7%。如果考虑到过去10年的通货膨胀,那么这个下降幅度会增加到35.4%。

然而,新的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选秀、音乐类综艺、互联网平台都无法承担起原本唱片公司以前培养新人的责任。就这一点而言,音乐产业还远远没有到可以让人松口气的程度。

当然,这个时候,由于流媒体的带动,整个音乐产业的收入在上涨仍然是一个更重要的好消息。有钱进来,毕竟可以支撑这个残喘的行业,而这其中更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新消费者的年龄还不错。

关键词:流媒体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