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长城》:用好莱坞的套路,讲述中国故事(3)

2016-12-16 10:09:20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大小不重要,重点还是在于故事。如果不是《长城》,不是在长城上,我们不会做这么大。可是长城给人的震撼,最坚固的、最长的防线,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去体现。

“重工业”商业大片

是中国电影的短板

早报记者:《长城》耗资巨大,当时启动项目的时候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正好,等到现在上映的时候,市场其实已经在不断衰退了。作为导演,你在这方面的压力大吗?

张艺谋:像这种类型的电影,坦率地说,它的成王败寇全部体现在它的商业成绩上。当然作为导演,最不希望用这种评价来对待电影。没有一个导演希望以票房论英雄。但是很不幸,我们现在在很大的层面上就是这样一个评价体系,一个数字就定了乾坤了。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对的,但这是今天客观的现实情况。那么在《长城》这样的一部电影来说,我认为它必须面对。

包括对好莱坞来说,它们更要面对这个现状,因为他们开发这个题材,就是想要开拓一种新的类型和新的市场,去挣钱。他们很简单,钱挣到了,他们就成功了。如果亏钱了,他们以后就不做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我还是希望能成功,这样后面能给更多的中国导演,尤其是年轻导演更好的机会。压力不在我,压力在好莱坞的投资公司。因为他们毕竟是开天辟地第一次投了这么多钱来做这么个事,他们冒的险是真的很大的。

早报记者:从拍商业片开始,你的电影一直面临争议。《长城》面对的争议也不会小,你希望它被放在一个什么样的评价体系中被评判?

张艺谋:它在好莱坞大片的类型上去评价,不在小的文艺片的那套标准里,那种所谓追求深刻和哲理,追求复杂,追求内心、深挖反思,追求精神的丰富,不是这个评价标准。好莱坞的体系,那种简洁明了的,英雄主义的,还是大部分这个类型电影的准则。所以它还是一个套路,评价标准也应该在其中。

早报记者:那在你个人的创作谱系里,这样的一部电影有着怎样的意义?

张艺谋:对自己的意义,让大家去说吧,我不做创作的定义,也不做人生的规划。倒过来说,我过去拍了《活着》《红高粱》这种文艺片,有一部分人从那些电影开始认识我。十几年前,我开始用“两条腿走路”,尝试拍一些大的商业类型电影,然后一片骂声,一直到今天,批评我的主要口吻都是说我放弃了过去,堕落了、庸俗了、退步了,等等。

我自己不这么看,我自己觉得要学会“两条腿走路”,时代在变化,我们不要画地为牢,不要排他。因为对导演来说,他尝试各种不同的类型,哪怕失败,哪怕不成功,也是拓展我自己的空间。其实恰巧就是自己十几年前尝试两条腿走路,锻炼了自己的一些能力,现在碰上这个机会,我才敢接《长城》。否则碰上视觉大片、动作大片这样的东西,你没锻炼过,我坦率地说,没法接这个事情。天才是不存在的,没有人是万能的。

早报记者:其实到现在,影迷还是会很津津乐道你早年的电影里的深刻。受众的多少和观众感受到电影的深度,哪个对你来说是更重要的?

张艺谋:至今我还是主张导演们应该“两条腿走路”,既能进行个人化的艺术创作,也能够面向观众和市场,能够融入更复杂的电影工业体系。年轻导演都应该学习两条腿走路,不要打扮自己,坚持某种姿态,不用认为自己的姿态是最有情怀的,我的某种坚持才是最像艺术家的。其实不必。我觉得中国电影,最需要两条腿走路的年轻导演,很需要未来的大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补上我们的短板。

从整个电影工业来说,《长城》这种类型的电影就是我们的短板,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是我们的短板。我们一直以来艺术电影在电影节上成就不错,这条路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美国电影,几十年,用它的大片,输出它的文化和价值观,它影响我们多少年轻人。

院线电影,商业大片,对外输出的,这是电影里的“重工业”,我们在这上面一直缺席。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发展这么快,搞不好就是自娱自乐,搞得好就是印度的宝莱坞。所以实际上,年轻导演更要进行这样的训练。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长城张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