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人设。全智贤和李敏镐的重回荧屏自然是《蓝色大海》受到热议的直接因素,这一组新的荧屏关系也促成不少热门话题。但这其实依然不足为道,我们的“流量小生”也自带上头条的属性,养眼无非是流行剧目观感层面的基础保障。重要的是,“靠脸吃饭”也有正确的打开方式,这就绕不开全智贤的角色诠释如何取得全剧最大的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演员的二度创作可以为剧本提亮不少。全剧伊始,上岸前的美人鱼并没有获得语言能力,没有一句台词的全智贤意外被人类发现并抓捕后的无助眼神;在红绿灯前摆出的“大”字造型;不会使筷子的狼吞虎咽……荧屏中的傻白甜并不少见,人设用力过猛陷入“蠢”的窠臼也是通病。全智贤的演技将这个并不新奇的灰姑娘设定做出了差异和区隔,这或许比全剧繁复的爱情叙事更具亮色。
坦白讲,《蓝色大海》的“好”是一种在既有韩剧系统规则下的“好”。若是以更高的要求来审视它,自然是不比同期播出的《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但我们至少能够从中看到,于韩国流行影视文化而言,“套路”本身就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变化。再多的高概念都不是另辟蹊径的创新,而是周全本色的传统。回到《蓝色大海》,它依然具备目前多数流行韩剧都嵌入着的几个核心议题:爱情、宿命和人性。有人说韩剧的一切元素都是为谈恋爱做准备的,这并不令人费解。即便在近几年刑侦探案剧崛起,爱情依然是韩剧不变的主流。除此之外,宿命和人性则将爱情置于更大的空间背景下,用社会现实来反哺本是相当私人化的情感逻辑。要说不同,美人鱼和海洋这两种意象的可探索性,似乎稍稍带出了些生命起源的题旨,并令这份奇诡的爱情获得政治正确的合理性。但这大概与周星驰的《美人鱼》相似,蜻蜓点水般地回应宏大主题,很难被流行市场所洞悉。
在全世界范围里,作为文化工业的电视在多年发展后总是能归纳出不少的既定模式。“套路”本身不是问题,把“套路”套路化才会构成硬伤。我不认为《蓝色大海》在高概念的装载下有多少颠覆性的创新,但如何借助高概念重组“套路”并回到韩剧的底色上,则为我们落后多年的国剧市场提供不少有益的思索。同是都市情感剧,韩国编剧这些年做出的“有限”创新反映着他们对流行爱情叙事的思索。这是寓于一套完整影视工业中的行业规范,《蓝色大海》虽算不上出彩,但它一定是“规矩”的。再进一步而言,即便是那些做出大范围颠覆的剧作,最终得以呈现于荧屏之上,与编剧所处的行业地位也有关系。曾跟朋友交流,若是我们看到《请回答1988》的剧本,大概会退回去让编剧重新返工。没有大场景,没有大矛盾,尽是些繁琐无度的日常情绪堆叠,这么平的故事让观众怎么观看?但事实上,《1988》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是相当可观的。一系列问题背后折射出的产业性问题,才是剧集文本以外更值得我们的影视生产加以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