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奇迹般幸存!命运多舛的拉斐尔名画之前世今生。
历史的强人们纷纷从墙上取下这幅画。五百多年来,它流离失所,命运多舛,从修道院的墙上,到奢华的宫殿中,在不同的年代,仅有少数人能感知它的存在,目睹它的真容。
在 16 世纪,它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然而,到了 19 世纪它又成为世上最受欢迎的画作之一。在动荡的 20 世纪中叶,它又躲过了世界大战的轰炸,得以幸存于世。
拉斐尔作品《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1513-1514 油画
265x 196 cm,德国德累斯顿
这些曲折的经历便是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拉斐尔的一副旷世名作——《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自画像
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
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齐名
这位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被称为“圣母像的诗人”。拉斐尔画像始终环绕着一位母亲怀抱婴儿的主题。
圣母与圣子
《西斯廷圣母》局部
圣母一边信任,一边紧张地看着我们。她的伟大和朴实显现在抱着最挚爱的儿子给人民的那一刻,圣母的自信让她得以在云中赤脚漫步。
圣母与圣子
《西斯廷圣母》局部
圣母的外观是一个平凡的乡下人,而这位平凡的母亲却是圣母。
圣西斯笃
《西斯廷圣母》局部
一位穿着教皇仪式袍子的老人——圣西斯笃弯着膝盖,崇拜的眼神看着圣母。
圣芭芭拉
《西斯廷圣母》局部
童贞女玛利亚(即圣母)显现在他面前,她伴随着为了减轻死亡男子痛苦的圣芭芭拉而来。
两个小天使
《西斯廷圣母》局部
画面下方,是两个小天使。
艺术评论家认为,《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在他的恩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死后才创作完成。
拉斐尔作品《尤利乌斯二世像》
因此圣西斯笃就是尤利乌斯二世。
教皇头饰(位于左下角)
《西斯廷圣母》局部
而护墙上的教皇头饰则是象征尤利乌斯二世。
教皇尤利乌斯二世
拉斐尔的恩人是一个任性的人,他会用拐杖打艺术家,并毁掉他不喜欢的壁画。而且尤利乌斯二世不愿花钱装饰宫殿和教堂,他命令拉斐尔替罗马新的宫殿画壁画。
拉斐尔作品《雅典学院》
拉斐尔作品《圣体的辩论》
拉斐尔作品《博尔戈火灾》
拉斐尔作品《帕纳索斯山》
拉斐尔创造了许多皇室壁画,像是《雅典学院》,《圣体的辩论》,《博尔戈火灾》,《帕纳索斯山》等等。
《雅典学院》与《帕纳索斯山》
1513 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去世,拉斐尔身为他生前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被邀请为这位教皇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坟墓画一幅画。
尤利乌斯二世墓
摩西雕像居于 C 位
但是教皇的亲戚改变了主意,决定改放雕像。
米开朗基罗作品《摩西》
雕像是拉斐尔的对手米开朗基罗创造的“摩西”。拉斐尔被否决的画被送至罗马,这是《西斯廷圣母》流离失所的开始。
皮亚琴察
意大利北部小城
200 年来,《西斯廷圣母》一直被放在意大利北部小城皮亚琴察的班尼迪廷修道院里,传说《西斯廷圣母》是僧侣为祭坛时使用。
奥古斯都三世
两个世纪过去了,在 1754 年,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三世——一位热情收藏画作的人,买下了这幅画。
画像被带到萨克森州的茨温格宫,是德累斯顿的宫殿乐园。
但只有少数人能看到它,因为这个收藏品在之后一百年来一直隐藏在宫里最不显眼的墙上。
1848 年法国二月革命
此时的欧洲,因革命运动动荡不已,1848 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1848 年德国革命
同年,德国也爆发反抗事件,德累斯顿的音乐厅发生火灾,所幸画像没有损伤。
德累斯顿宫殿
6 年后宫殿损坏的部分已经修复,德累斯顿画廊成为世界各地成千山万人的朝圣地。
观众参观德累斯顿画廊里的《西斯廷圣母》
然而,这幅杰作的多舛命运并未到此结束。
美军轰炸德累斯顿
1945 年 5 月 8 日,美军对德累斯顿投掷了一千五百颗炸弹。
轰炸过后的德累斯顿
这座拥有 300 年历史的城市在一个半小时内被摧毁,所有伟大建筑顿时成为废墟。
轰炸过后的德累斯顿
两个月后,苏联士兵在德累斯顿附近发现一个被忽略的采石场。许多荷兰大师的画作被放在潮湿的石头上,只有一幅被小心翼翼放在一个避震盒里,那就是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作品《西斯廷圣母》
1945 年夏天,这幅画像与其他作品从德国的博物馆被带到莫斯科。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最棒的修复工们花了 9 年时间让损坏的艺术作品重拾生命。
观众参观《西斯廷圣母》
1954 年,《西斯廷圣母》和其他德累斯顿画廊的展示品被放在莫斯科的普希金美术馆展示,为期两个月,之后再送回东德,于是《西斯廷圣母》又回到了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
从创作完成至今,历经五百多年,国家和制度不断变迁,新的一代来临,而拉斐尔不朽的巨作依然得到敬佩与崇拜。
拉斐尔作品《西斯廷圣母》
“她走过去,感觉到人们的赞美,她穿着淳朴的衣服,好像从天堂走入人间,只为带来奇迹。”
(图片来源建筑vs艺术vs音乐及网络)
从事多媒体艺术创作的胡雅文,有抽象的绘画,版画,非叙事性的雕塑与装置也有具象的叙事性的影视作品。在抽象与具象里,胡雅文探索着生活当下的即刻瞬间也探讨生活中的因果循环。
为什么文艺经典依然可以打动年轻观众?因为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而真善美又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故事里的中国》不仅讲好了中国故事,更阐释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