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非遗展演应向偏远处“偏心”

2019-01-02 10:48:26    中国文化报  参与评论()人

    近年来,随着“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群体,特别是革命老区、偏远山区以及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有了充满稀奇和欢喜的新体验。第一次看儿童剧、听交响乐、与专业演员同台表演……这些“远道而来”的,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样式,近距离地呈现在偏远地区的师生们面前,让人们看到了在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力度、消除文化供给不均衡的情况下,距离的羁绊正在因各方的关心与支持而减少和消除。同时,这也把另一个问题摆到了桌面:原本“乡里乡亲”的本土非遗却变得陌生起来。

    不久前,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众多非遗传承人连续多日深入地处偏远地区的学校和村落进行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现场,被围观追捧的火爆程度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少学生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类表演,还有村民笑称:“今天可真是看稀罕啦。”

    事实上,参加展演展示的非遗项目基本上都是从西安本地申报上来的,这自家人观自家的老手艺、老绝活,怎么就稀罕起来了呢?

    原因也不复杂,见得少自然就稀罕了。以西安周至县的省级非遗项目周至复兴武狮为例,这类需要多人合作表演的节目,现在只有在大型节庆活动上才有机会露脸,且大多出现在城市的繁华广场上,以至于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和乡村少有机会与这些大型演出类非遗项目亲密接触。此外,非遗项目虽说乡土味浓厚,但地域性也很强,往往隔上几里路、翻过几座山,就不为人所知了。而当前一些非遗项目“来自农村、汇聚到城市”的保护和传播路径,也造成人们只有在专门的非遗博物馆或陈列厅时,才能观赏到曾经就在身边的非遗的展演展示。

    《增广贤文》有言:“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当富裕的城市将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包括毗邻的乡村文化都吸引去“走亲戚”时,难道偏远贫困的乡村就只能离群寡居,鸡犬之声相闻,而与非遗相阻隔?这是某些地区文化发展的“灯下黑”,不利于发展壮大地域文化,也不利于彰显当地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偏远、贫困地区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交流与相互激发,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多一份奔波、多一点“偏心”,因为心远地自偏,心近若比邻。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