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吴文化博大精深,瑰丽璀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无锡高新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区中有泰伯陵、泰伯庙、伯渎河、鸿山遗址博物馆等组成的泰伯及吴文化景点;钱穆钱伟长故居、怀海义庄、昭嗣堂、泰伯图书馆组成的名人故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二胡创意产业园、中华赏石园组成的特色文化园区,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从吴国古都到高新开发区,吴地文化一脉相承,千年中华古文化在现代产业经济中传承发展,使得高新区蕴含“包容”、“开拓”的文化基因,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吴文化的丰富底蕴和神秘魅力。
二胡传承人图(来源:无锡高新在线)
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在太湖流域,位于梅村的梅里就是吴文化的源头。梅里的本意是篱笆墙,立国而筑墙筑城,即是国有城府,心也有城府。心有城府,其实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而德,即是最大的城府。比如中国至德第二人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付于殷”。可见,周文王是城府极深之人,所以被孔子称之为至德。吴泰伯是吴文化的创始人,他到江南后,入乡随俗,又把黄河流域的先进耕种技术带到江南,一个以梅村为中心的经济文化中心由此诞生。其中,在文化方面,梅村被称为至德之邦,其“至德”精神经孔子的倡导而影响深远。而所谓“至德精神”,其含义就是“谦让、开拓”,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也被融会贯通地运用到高新区的经济发展中。
无锡高新区还有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就是“二胡”。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高新区传承古典文化,积极向国内乃至世界传播推广二胡这一中国民族乐器,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高新区的梅村被称为“二胡之乡”,2012年,全国第一家集二胡历史文化、生产工艺、演奏厅及培训与活动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二胡文化园"在梅村建成并开放。二胡的韵律洋溢在高新区内,成为高新区文化声名远播的一曲磅礴乐章。梅村现有二胡生产企业10多家,年产各类二胡4万余把,占全国中高端二胡市场份额的25%左右。但二胡的制作技艺繁琐复杂,有100多道工序,需要静下心来,长期地学习,不断地精益求精。需要现在的年轻人学习的是,在老前辈的心中,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二胡。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这门手艺,不急功近利,不埋怨单调枯燥,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为二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精神感染着大家,他们的产品流传甚广,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二胡,学习二胡。现在,拉二胡的人越来越多了,小孩子也开始拉,比如高新区梅村实验小学,学习二胡的就有100多个。”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弄潮声。相信通过他们的不断努力,二胡制作工艺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二胡的演奏技艺将会得到更大的传播,带动二胡文化产业更加璀璨夺目,欣欣向荣。
现在,二胡的悠扬旋律不仅在国内余音绕梁,回荡不已,还越过重洋,响彻在了世界上空。2016年,就职于无锡梅村二胡文化园的二胡青年演奏家陈莎莎,受邀参加新西兰新年会,今年又前往美国表演。她激扬的演奏,婉转动听的乐曲犹如来自中华的甘霖,滋润着海外人士的心田,把二胡文化传播到了全世界。同时,随着高新区对外交流的增多,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梅村这一“二胡之乡”参观游览,让中华民族乐器的魅力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展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的古老文化蕴含着古人留下的宝贵智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吴文化中的“开拓”和“拼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无锡高新区传承了这一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千年璀璨的吴文化和现代化的高新区交相辉映,为高新区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尽的精神财富。它像奔腾不息的大海,永远不会枯竭,未来还会载着高新区这只“航空母舰”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40年前,海淀是北京的近郊区,阡陌纵横,草木丰茂。40年后的今天,海淀高举创新大旗,打造科学智慧之城、创新引领之城、人文活力之城、生态优美之城、和谐宜居之城
最近流传出,金字塔是近代用混凝土建造的说法。随着俄罗斯制作的一部纪录片——《福缅科:历史发明家》在网上的广泛传播,这种说法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让金字塔的建造更加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