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书模板
“小时候,爷爷拿出了家训教我背诵。而这本家训,正是由申氏族人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制而成的。家族从清代中期起就有人从事雕版刻字行当,太祖辈的两位秀才,还曾经开馆收徒传授这门技艺。”申光宏说。
雕版刻字
申光宏,一位居住在桂林市七星区的雕版刻字匠人,2015年,他的雕版刻字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看见我们好奇,申光宏反书了《孙子兵法》中的几个字后,开始了雕刻展示。“雕刻者必须身正不动地坐在台前,左手按扶模板,把握刻刀的轻重力度,右手四指抓拳握刀。
检查木雕活字
指实掌虚,大拇指朝上,挪动刻刀转向,雕刻汉字的点、横、撇、捺。下刀要稳准,干净利索,刀法凌厉,不予修补。”申光宏说,按照标准,熟练工一天能刻字100-200字。由于需要掌握“力”和“气”,从事雕版刻字的人多半都会习拳。“武术的境界,讲究‘点到为止’。
雕刻也是一样,太过用力,笔画就会损坏;太轻飘,刻出来的字就无章法。所以有句话说‘拳刀传精神’。同时,雕版刻字也需要十分集中精神。稍有不注意,就做不到‘字字可信,勘对无讹。”
雕版刻字印刷品
“这块是清代的历书模板,这块是道教的《修身格言》,这块是民国时期的田字格、蒙教书……”这些沉淀了时光、记载着历史的老刻版,成了申光宏手上的宝贝。其中,一块清代的活字印刷版更是显得珍贵。
这块活字印刷版还保存着当年印历书的排版。历书虽不如典籍重要,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四时农事和祭祀活动,非常有研究价值。
申光宏用镊子郑重地夹起一个木雕活字,查看它的保存情况,然后小心翼翼地收纳好。申光宏说,以前村民们并未意识到模板的重要性,不少人将有百年历史的模板当柴火烧了,为此他很是痛心,抢救了一批。
闲暇时,申光宏会时常翻看刻着家训的雕版。“每日清晨早起,夜坐必要更深。银钱交占清白,亲朋不可轻慢。姊妹切莫断情,村坊和睦为贵……”一个个字读下来,申光宏仿佛又回想起了童蒙时的受训。
申光宏说,只要眼力还行,他将让这门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儿子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可能不会继承这门手艺。二哥的儿子办了个印刷厂,也不用传统的雕版刻字。现在就看看大哥的儿子能不能继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