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扑灰年画传承人石见亭也一直担任“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校外老师。他告诉记者:“扑灰年画是当地的本土文化,可当地的大学生都不了解,令人遗憾,所以我们要从拉近年画与年轻人的距离开始做起。”
佛山木版年画年轻的传承人刘钟萍,近年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向年轻人推广年画,在活动中为观众讲故事、讲历史,在不改变年画的工艺和内容的情况下,用现代语言重新阐释年画的文化内涵,比如用“一个亿小目标”这样的流行语,向年轻人介绍年画中的“财神”。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考神”“脱单神器”等贴近现代人心理的年画题材非常受欢迎。“于是,我们创作了一组系列年画叫‘诸神复活’,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来我们这里买这类题材的年画,我相信年画的传播是有群众基础的,关键是我们找到贴合当代人的传播方式。”刘钟萍说。
2.丰富年画的题材和形式
“年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现在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如果年画仍保持着老旧的样式和内容,自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原博看来,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都改变了,所以年画也应该顺应这种变化,研究现代人的生活心态,改变前端设计,调整内容题材、张贴方式和使用情境,把新时代的元素融入新年画的创作。
“精准的输出口非常重要。”冯锦强认为,“年画重回春节”先要积极拓宽题材,比如传统年画以门神为主,但双扇门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少,传统门神题材的年画自然没了市场。“我们这几年大力推广‘财神’题材年画,比如跟银行合作,每个到银行办理业务的客户都可以领到‘财神’年画,银行丰富了服务内容,我们也推广了年画。”除了尝试新的内容,冯锦强也致力于开发“非主流”的装饰性年画,让那些更适合现代装潢风格和居住环境的年画走进当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