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东西 经得起时光的考验(4)

2016-11-22 15:20: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蓝草”一般指的是蓼蓝、菘蓝、木蓝、马蓝、苋蓝的叶子发酵制成的植物染料,每年八九月成熟。因此,每逢这个季节,家家户户的女人们便开始进入忙碌的制靛季。

收割的蓝草枝叶被一捆捆放入木桶中浸泡,约三到五天,待叶子变软,水慢慢变成蓝绿色,再加上一定比例的石灰水,反复搅动,让石灰与靛蓝色素充分结合,最终沉淀所得的发酵物,便是靛青染料。

这种制作靛青的蓝草也是我们所熟知的板蓝根原料,本身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以前若小孩子得了腮腺炎,山里的老人们就会取些靛给宝宝外涂,没几日就可见效,因此,靛青对过去的妇女而言,不仅是色彩的来源,更是家人身体安康的保护神。

现在明泓老家很多农户家的前庭或后院都能看到染缸,这是用靛青、土碱、酒、水等配比出来,反复搅拌和氧化之后形成的染剂,女人们把这个过程叫“生缸”。最终通过水的颜色和味道来辨别生缸是否到上染的“火候”。通常染缸反复染用之后,还要及时根据比例“加料”。她们说:“蓝染缸是会累的,饿了就不吃染了,所以对它得像对孩子那般,要一直‘喂饱’它。”

蓝染最常用的为纯色染,即获取均匀但不同程度的蓝底布,根据自己的喜好所定。后来渐渐出现印花工艺之后(常指灰缬、绞缬、蜡缬和夹缬四类),使得蓝染花色变得更加丰富,这也就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蓝百花的由来。

蓝染的布料制作衣物不仅耐洗,禁脏,还对人的身体有保护作用。所以过去老人们穿着的衣服大多为藏青的蓝衣,而家中的床单被罩之类的贴身之物,也均以蓝线纺织而成。

每一秒,都与当下心性有关

在学习蓝染的过程中,最考验人的是耐心和细致。一块蓝染织布的背后有着繁琐复杂的程序。从染料提取到织布扎染,每一道程序都是由上千上万次的重复动作组成。每一匹布都需要一遍又一遍下缸、起缸、等待氧化、再下缸,最后反复洗晒。所需的颜色越深,需要相应花的时间就越久。那些喜欢着“黑色”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匹布料的染时甚至需要长达二三十天,经过五六十次入缸。

明泓的体会是,蓝染不仅仅是浸染了白布,更洗涤并滋养着她的心灵。“一次次的蓝染让人学会了谦卑,也学会了恭敬自然、顺从自然的平和心性。”

“制作蓝染的过程完全是由一个独立个体所完成,你心里刻画的模样、浸泡的次数与时长,每一秒都与当下心性有关,在这个过程中,只聆听内心的声音,循心而作。”

明泓的“归了”也开了蓝染体验课程。“体验更多是希望传递一种仪式感,在这个仪式中,每个人自己去感受和发现跟自己相关的那部分。”

身为“归了”发起人的明泓,从产品开发到交水电费都在她的工作范围内,“但心里的快乐好像减轻了身体的疲累,一切也就没那么难了。”对她来说,关键的就是敢不敢迈出第一步。

在明泓看来,“当我们选择了手艺人为陪伴对象,便选择了共同面对问题的担当,唯有包容和理解;当我们选择了还乡这条道路为使命,便选择了要去面对人性的诸多考验,而最终也只是为了认识真实的自己。”

明泓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一项古老技艺,也继续行走在寻找自己的路上。

本版文/梨小屯(理想集MOOK主理人)

本版图片/归了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布依族蓝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