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美术 > 正文

末代宫廷画师:1924年随溥仪出宫 晚年卖画为生(3)

2016-03-15 09:49:29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因为李挺梁宫廷画师的名头不少人听说过,大家戏称他为“四朝遗老”,所以画店一度生意不错,汇集了不少画家名流。王伟曾听爷爷说起一件趣事,当年张伯驹也是画店的常客,他倾尽家财收藏名画文物,一次看中一件宝贝却囊中羞涩,跑到画店里借了200块钱才买下了这幅画,张伯驹的夫人潘素也曾到店里和王竹坪切磋过工笔花鸟画的技法。

  解放初王竹坪在进行绘画创作

特殊时期悄悄传习宫廷画技艺

1943年,李挺梁以91岁高龄去世,最后一代宫廷画师离去了,然而关于宫廷画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解放以后,清妙斋公私合营归了国家,我爷爷王竹坪也成了上班族,在北京市公共卫生局负责画卫生宣传画,这也算是把过去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手艺用于服务社会大众了。”王伟记得,爷爷当时工作很认真,画了不少贴在街头的宣传画,例如积极打苍蝇灭蚊子除四害等等,“即使宣传画也能看出宫廷画那种工笔重彩的风格,设色很讲究。”

1958年,王竹坪来到中央工艺美术学校做教师,教授工笔重彩花卉,在这里他度过了快乐的10年,因为终于可以把技艺传给更多的人。他的学生中有田雨霖、贺伯英、张同禄等,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工艺美术大师。他的女儿女婿王玉文和赵华是宫廷画的家族传承人,如今也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制作的彩绘磁盘和鼻烟壶等工艺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

然而,一场浩劫的到来,却使宫廷画技艺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当初姑老祖和爷爷珍藏了一些古画,为了避祸,爷爷忍痛把画的落款裁掉,后来终于还是遗失了,家中一些古董尽数被砸被毁。”这种曾经服务于宫廷的绘画显然属于四旧,于是技艺只能在家人中间悄悄传习。

所幸家族中有不少人爱画,王伟更是跟随爷爷学画,“我们家当时一共6个孩子跟着爷爷学画,每天3篇小字,5篇大字,一张画,这是功课,不作完不能吃饭,要求极其严格。”多年的艰苦训练,王伟对这项技艺越来越痴迷,他工作之余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来研习画艺。

如今,王伟正在为家传的宫廷绘画技艺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认为宫廷绘画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具有和其他绘画不同的艺术韵味与精神内涵,它是韵味与力量的统一,并非仅仅是通过指掌的运动就可以完成的,它包括:心、眼、法,笔、墨、色的运用。”

王伟告诉我,宫廷画法中有一个特殊技艺,叫做“三矾九染”,为了使画面颜色薄而均匀,层次丰富,要一遍一遍地晕染,干了再染,至少染9次,甚至更多。“利用时间的推移,意志的磨练最终达到宫廷画派完美的效果。”

这种精神也许正是宫廷画得以传承至今的原因,饱经磨难,历久弥香。 张鹏

  郎世宁的八骏图

  补白

  郎世宁:最著名的洋画师

在清代宫廷画师中,最著名的要数郎世宁。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郎世宁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郎世宁于1715年7月到达中国,11月获康熙皇帝召见。当时康熙已经61岁,但非常喜欢艺术与科学,对郎世宁甚为礼遇。没多久,康熙任命郎世宁为宫廷画师,不再让他传教。郎世宁每日清晨从东华门附近的寓所步行进宫绘画,除此之外,他还修习汉文与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