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3月,雕刻手工艺人响应国家发出的生产自救号召,成立上海蓬莱区梅家弄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与在沪玉雕艺人成立的蓬莱玉石雕刻生产合作社合并,建立上海玉石雕刻厂。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将上海各路牙雕艺人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的重要举措,为上海象牙雕刻之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国有化的手工业改造,使艺人们工作环境条件有了改善。经技术革新和工具改造,用电锯代替手锯,用电动机传动的铣刀代替敲棒凿子,用手枪电钻代替手摇扶钻,牙雕出坯初步进入半机械化,很大程度上使世代相传的老旧操作模式产生了革命性进步,生产效率成倍提高。经上海象牙雕刻第三代和第四代人的努力,初步形成上海牙雕“细花、人物、仿古”三大品类地方特色品种的基本框架。
1980年代,是上海牙雕的又一兴盛期。上海牙雕生产部门先后从日本、瑞士、西德、比利时、韩国等国引进象牙软轴机、多头放样机等先进设备。现代工业技术的辅助,使得传统的小手工业如虎添翼,牙雕生产质量得到史无前例的显著提高。牙雕品类中以前技艺上的难点和死角,由于有了优越机械设备做帮手,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变样。到1980年代中期,牙雕细花、人物、仿古三大类品种的花色花样已增加到六百十三种。
胡昌民总结说,1960年代细花造型以静态为主,1970年代则注重静态、动态相结合,到了1980年代又以动态为主,作品特别强调意境和美的形式感。特别由于上海象牙细花雕刻刀功干净利落,工艺精巧细腻,把内景与外景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海派”牙雕的地方风格特点。因此,上海细花作为特色品牌名震中华,盛誉远播海外。
精湛技艺堪叹巧夺天工
牙雕被列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四大名旦”(象牙、玉器、景泰蓝、雕漆)之首。囿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绍上海牙雕三大特色品牌中的细花技艺。
细花工艺,集“圆雕、透雕、浮雕”于一体,尤以镂空雕特别技法雕制出丰富层次的膛内景物,空灵透剔、精致细巧、景外有景、物中寓情,使内景与外景从内容到形式浑然一体,素有“鬼斧神工”之美誉。
如,蚌景透雕(俗称:螺丝壳里做道场)颇具特色,主体蚌壳,口半开,或直立,或横卧,壳内重峦叠嶂,丛林小道交叉,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山中樵夫、农舍隐现其间,真是别有洞天。《牙雕蚌景——花果山水帘洞》表现孙悟空从天宫回花果山情景;欢跃的群猴,飘扬的旗幢,衬托出凝目而视的孙大圣,人景的动和静对比,雕景精致的刻画和平滑光洁的蚌壳相互衬映,产生了特别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都既反映了这一牙雕细花艺术品类在表现形式上的升华,同时也是取得艺术成就的一个标志。
胡昌民先生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中可见艺人的构思之奇、应变之强,可谓巧夺天工。
1930年代,“鱼景镂空雕”的前身,即其原来的造型“搁臂”(写毛笔字时搁在臂下之用),是由两个半块合成一条胖头、肥身、翘尾的鲤鱼,鱼身外表分别浅雕鳞片纹,鱼的内侧,相对各开一个膛子,镂刻一些人物山水风景。
一个不经意的机会,一件双面开膛的牙雕“鱼景”被艺人冯立锦的侄子冯业炎不当心两面雕穿,情急之下重新设计和修改,干脆把穿破的洞眼归纳在鳞纹框饰内,受花篮篮身镂空雕的启发,借鉴到这鱼的造型上,“将错就错”地在其余鱼鳞框饰中打洞,将每片鳞纹镂空。经这一改,产生了挖膛透雕的新设计。于是,新的难题出现了,镂空开膛后的内膛景物层次如何处理?为了弥补这一点,根据鱼鳞框饰,透过细小的口子,运用“手扶钻”、“长臂刀”,发挥“钻、镂、雕、凿、扦、括”的特别功夫,深入镂框,精雕细凿内膛,镂制鱼腹内二边膛子相互联属的整体内景。这便是闻名于世的上海象牙镂空雕的原始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