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7点,中国工艺美术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尚刚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了名为《亲近我们的辉煌》的主题演讲。为大家讲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对培养审美意识的贡献,带领大家体验了一场纵横数千年的国宝之旅。
据尚刚教授介绍,中国的“工艺美术”直到20世纪初才“拥有姓名”,却从六千年前就开始了走向辉煌的历程。所谓“工艺美术”并不是指巧夺天工的玩物,而是有欣赏价值的日用品,融汇美观与适用。虽然工艺美术不是绘画、不是音乐,但它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即使朴实无华,其线型和颜色也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终极审美。
尚刚教授在演讲中详细讲解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之“最”。工艺美术分为丝绸等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木以及其他这六个门类。其中织物类从业者最多,经济、政治、艺术地位最高;陶瓷类现存遗物最多;车饰、带饰、茶酒具,玉是等级最高的材料。中国古代不只有四大发明,还有工艺美术领域的两大发明:“丝绸”和“瓷器”。已知最早的中国丝绸和瓷器分别领先于其他国家4000年和1600年,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一度在各国掀起文化热潮,许多国家还曾有过大批仿制中国作品的历史。
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比工业革命早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深厚博大精深,但观念的差异、语言的隔阂,域外人士长期以来都难以理解我们的书法、文学和思想。尚刚教授认为,唯有工艺美术品能突破这些壁垒,成为享誉古代世界的中国制造,也是异域人士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媒介。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黄有为笔下的菩萨像,既有对敦煌壁画的精神传承,又从画面的经营布局、设色、线条、神韵等各个方面加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画面的构图创新上,突出主题形象,背景服务于画面。
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咽喉,孕育了千年艺术宝库——莫高窟。当敦煌壁画上的古老乐器和精美服饰走出洞窟,和中国民乐一道,走到人们身边时,会是一种怎样奇妙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