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大城,如今已经日渐失去了太多自己的标志和符号,千篇一律的建筑代替了宁静素美的四合院,伴随寻常百姓的民间话语渐行渐远了。曾几何时,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凭借各式各样的绝活,吸引着儿时的你。
及至今日,当年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只是纯正的北京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
说起北京的传统工艺,早在明清时期,便已名震海内外。享誉较高的有燕京八绝,金漆镶嵌便是其一。
古城古“技”
作为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金漆镶嵌已有七千年历史。据考证,其在元代就已经颇为成熟。漆艺最早出现和应用最广的是漆绘,这就自然离不开漆与颜料的结合。除了颜料之外,便是漆与金的结合。如描金、贴金、搜金、扫金、洒金、戗金等等。明代漆艺专著《髹饰录》称之为"金髹",一名"金漆"。涵盖彩绘、雕填、刻灰等工艺皆可统称为"金漆"。"金漆"与"镶嵌"工艺的结合称之为"金漆镶嵌"。
历史上的北京城是中国重要的漆器产区。尤其元代油漆局、明代果园厂、清代造办处等皇家御作,征调天下能工巧匠,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古朴典雅、端庄华贵、富丽堂皇、品种繁多的北京风格,亦即宫廷艺术,皇家风范。
绝活古法
北京金漆镶嵌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首先选用上好木材经烘制定型处理后制成木胎。然后披麻或裱糊布、纸,刮灰,以起到平整、加固、托漆的目的。再施以中国天然大漆或合成大漆,制成漆胎,具有不变形、不脱落、防潮防腐、耐酸耐碱、经久耐用等特点。
镶嵌亦称“花镶嵌”。以各种天然软硬质玉石和螺钿、牛角、兽骨等为原料,以锼、磨、堆、铲、镂、雕等技法制成人物、花鸟、山石、楼台等浮雕,镶嵌于漆胎之上。为烘托主题而点缀的远景山水,昆虫小草等,多以彩画、锼金、勾金等技法描绘。
彩绘即“彩画”。亦称“描漆”、“描华”。一般以黑、红、紫、黄等各色漆胎为画面,以各种色漆及金银粉为颜料,以特制的画笔为工具,精心描绘。细分之,又有描漆、描金、锼金、平金之别,或兼而有之。
雕填,全称“彩漆雕填”。雕填的基础是彩绘。彩绘之后,需按纹样轮廓,用特制的勾刀勾勒出较为浅细的纹路,称之为“剌”或“雕”。打金胶后,戗之以金银粉或填彩漆,称之为“填”。运用雕填工艺对花瓣树叶、鸟羽兽毛、人物景物等细微部位的刻画称之为“撕筋”,细如毛发,宛若游丝。
刻灰,又名“刻漆”、“大雕填”。其灰地工艺具有特殊要求,灰层略厚且刚韧相济。髹漆后,在漆胎上敷以图案,以勾、剌、片、起、铲、剔、刮、推等技法,雕刻出和谐精细的凹陷纹路,最后施粉、搭彩、固色。这类产品线条饱满,圆润流畅,但又风格有别。
断纹,即在漆地之上制作均匀细密的裂纹。从工艺上划分有晒断、烤断、抉断、颤断之别;从艺术形式上划分,有龟背断、梅花断、蛇腹断、流水断之别。漆纹裂而不糠,仿古旧而不脏,给人以饱经沧桑后自然形成之感。
传承发展
15岁入行漆艺的柏德元,与“漆活”打了一辈子交道。
他是清宫造办处第四代传人王珍大师的关门弟子。在师父的指导下,他不仅恢复了始于宋代后失传多年的金漆镶嵌“四大断”技艺,还研发出雕填类断纹产品,填补了国内漆器工艺的技术空白。
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中,大家都评价他是“行业里的虫”——从学徒工做起,干过工会组长、生产班长、调度员、副厂长、厂长,直到今天成为北京金漆镶嵌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干遍了金漆镶嵌厂的所有岗位,熟知金漆镶嵌技艺的每一个细节流程。
跟许多传统手艺人一样,后继乏人是柏德元最大的担忧。目前,厂里很多技艺精湛的师傅已经步入暮年,年轻人却寥寥无几。同时,由于金漆镶嵌对制作者的技艺要求很高,学艺时间较其他行业只长不短,更加加剧了人才断档风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金漆镶嵌技艺,柏德元从保护传承人、保护技艺、创新产品等多方面制定了具体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这些年,通过举办“金漆镶嵌文化节”、“大师带徒”、“古代木雕精品展”、“中华屏风文化展”等系列活动,使原本是宫廷艺术的金漆镶嵌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也让非遗理念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深入人心。
随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推广,柏德元认识到,就漆器等传统工艺品而言,在产品研发方面,应该着力抢救濒临灭绝的技艺和品种,包括有计划、有步骤地仿复制古代漆器的经典作品。自2009年末至今,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仿复制完成了百余件历朝历代漆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