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2020-07-10 11:04:37 澎湃新闻

原标题:故宫六百年鉴赏⑯|一半山川带雨痕,从李迪读到傅抱石

近日持续不断的暴雨导致水位上涨、一些乡镇被淹、古桥被毁。南方多雨,风雨之间,历代文人墨客往往借其抒发情怀,“风雨归舟”“山雨欲来”等与“雨”有关的景致被描绘得极为生动,“遇雨赶牛返家的牧童”“披簑戴伞撑船的渔民”“冒雨迎风赶路的农夫”等雨中劳役的生活景象也在画家笔下一一再现。近现代画家傅抱石“风雨”题材的作品更被论者形容为“一半山川带雨痕”。

在此多雨之际,本期“故宫六百年鉴赏”系列将呈现两岸故宫所藏历代名家笔下以“风雨”为题材的书画作品。宋理宗在李迪所作《风雨归牧图》题跋道:“冒雨冲风两牧儿,笠蓑低绾绿杨枝。深宫玉食何从得,稼穑艰难岂不知。”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南宋 李迪 《风雨归牧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宫廷画家李迪所作的《风雨归牧图》是现存较早的一幅表现风雨题材的作品,也是李迪纪年最早的作品,作于孝宗淳熙元年。相关书画学者撰文对此记有,牧童在牛背上低头缩颈,一个的斗笠被风吹走,赶紧掉转身去,将捡未捡的动态,两只黄牛迎着风雨奋力前行,眼睛瞪得浑圆,身上的牛毛根根竖起,这些情态仿佛一张定格的照片,纤毫毕现地被画家捕捉到了。而山野景色的描绘也颇见功力,尤其是风雨之中的柳树与芦草,大片的柳叶细碎如笼烟雾,芦苇虽纤细却坚韧,随风迎举,不同景物特有的性状姿态都在画家笔下呈现。虽然画中既有风,又有雨,还有风雨欲来的慌忙,但这风雨慌忙的景象置于田园牧歌式的山野乡间和天真无邪的牧童上,却更加显得安稳宁和。

《风雨归牧图》的诗堂上题有七绝一首,“冒雨冲风两牧儿,笠蓑低绾绿杨枝。深宫玉食何从得,稼穑艰难岂不知。缉熙殿书”。上钤:“御前之印”。据记载,缉熙殿建成于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所以此题为宋理宗所写。理宗为南宋第五位皇帝,是宁宗的侄子,他大力推崇理学,执政前期一度励精图治,很有一番中兴的愿望。政事之余,他在画院众多花团锦簇的花鸟画中选择了这幅作题似也有心怀民生的深意。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均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认真探索,并托复古以寻求新路。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元  高克恭 《雨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高克恭山水融合董源二米而为云山之景,在米氏山水传派中颇有创造性。正如元代文人柳贳所言:“房山老人初用二米法写林霏烟雨,晩更出入董北苑,故为一代奇作。”现藏于台北故宫的《雨山图》可见米氏山水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画中远山近石上,皆以米家点为之,画树叶亦不勾勒,率以浓淡不等之墨直接画出,水份用得特别饱满,加以所用纸张为不吸水性,犹觉水份流动于纸上。画家行书自题:“克恭为孟载画雨山图。画竟雨如澍。快事也。”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元高克恭《雨山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元  高克恭 《雨山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其祖先本为西域人,后定居于大都房山。其父对经学颇有造诣,高克恭幼年即接触汉文化并达到“识悟弘深”的程度。27岁步入仕途,元世祖至元十二年至二十五年时任监察御史,元成宗大德四年至武宗至大三年官至刑部尚书。他曾多次任职江南,游赏南方山水,与江南文人画家多有交往,从而使他获得丰厚的滋养,对其艺术创作产生积极影响。他能诗善画,其画在元初与赵孟頫齐名。元代诗画家张羽曾作诗咏赞当时画坛:“近代丹青谁最豪,南有赵魏(赵孟頫死后封为魏国公)北有高。”但赵孟頫画人物、山水、花鸟及竹石等无所不能,而高克恭则专长于山水和墨竹。高克恭传世作品有《春山晴雨图》《云横秀岭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一幅旧传为高氏所作的《林峦烟雨图》轴,此画以淡设色山水画溪边小景,云气濛濛,舟子身着蓑衣正欲撑舟泊岸,溯溪而上,有茅屋三椽,远山罩于雨雾中。整幅用笔布墨甚为含蓄蕴借,画风近于明。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元高克恭《林峦烟雨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元高克恭《林峦烟雨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元  高克恭  《林峦烟雨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进入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在艺术流派方面,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明代初期,继承南宋院体画风的画家陆续被应召入宫,明初院画由此一时呈现出取法南宋院体画的面貌,宫廷绘画创作达到鼎盛时期。“浙派”是明代初期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其代表画家戴进广泛学习郭熙、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的山水画,又兼收并蓄融合米氏父子的米点山水,还将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也融入了自己的艺术创新之中。在晚年返乡期间,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明代早期声名卓著的画家。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明  戴进  《风雨归舟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风雨归舟图》中,画家出色地运用了“水晕墨章”的技法,以阔笔淡墨,快速斜扫出风雨、竹、树、苇叶、蓑衣等迎风俯偃、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色,林树细笔攒簇,柔韧坚挺,生动地表现了“风雨归舟”之意。溪桥赶路的农夫、路人,披簑戴伞撑船渔民,点景人物极富有生活气息。此图空间布局为高远三段式构图,远山峰峦直下不绘山脚,染多于皴,稍显平板。近、中景山水雨景朦胧,各类树木轮廓画法各异,顿挫粗细变化多;桥面、木支柱勾勒用笔线条断续变化大。通过山水虚实掩映形象及树木摇曳动势,表现出狂风骤雨的自然景色。这种描绘一时之间的风雨乍来,呈现出充满戏剧性的趣味,正是浙派画家所喜好的。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明戴进《风雨归舟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明戴进《风雨归舟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戴进 (1388-1462年) ,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 (今杭州) 人。他年轻的时候心灵手巧,是一名金银首饰匠人,后来在大街上偶然看到自己精心制作的金银器首饰,被熔金者毫不吝惜地扔进炉中化为金液,他大感失望,由此觉得“锻工”的职业与他“成就不朽之业” 的理想相去甚远,于是听从朋友劝说改行从事绘画。戴进一生命运坎坷,屡遭排挤和毁谤,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但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成就。

“风雨归舟图”题材始于宋代,包括李唐、苏显祖在内的画院画家都有《风雨归舟图》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人所作《风雨归舟图》描绘大雨倾盆,江涛汹涌,渔船停歇岸边,鹈鹕栖息船竿上的场景。画中松下茅屋有人凭栏举目远望,对岸景色尽在烟雨中,屋宇、柳林隐约可见。夏日烟雨景致,以大排笔刷成。风雨激起波浪,人物冒雨迎风之情,表现极是生动。而戴进的《风雨归舟图》构思奇巧,手法独特,构图上并未采用传统的山水构图程式,而是别出裁地用一种“s”型构图,在画面中先用树石占据右下角,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与马远《山径春行》的左下角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边角式”构图中的黄金一角,这也是南宋院体典型样式山水画的残缺性构图,也是我们所说的“马一角”、“夏半边”。但与之不同的是,戴进的画面并不是截然而止,而是蜿蜒至左面,以虚虚实实的用墨延伸至远山高峰,这是他对于南宋院体绘画突破性的尝试。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元人《风雨归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元人《风雨归舟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元人《风雨归舟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中期在苏州兴起的“吴门画派”逐渐取代了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吴门画派”在山水画的成就尤为突出,无论对“元四家”或南宋院体绘画,都有新的突破。“吴门画派”开创者沈周(1427-1509)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 在画家传世诸作中,《西山雨观图》是沈周一生极为重要的作品,也是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一件作品。此图原藏清宫,《石渠宝笈·续编》着录(3函28册258页),后流入民间。1957年故宫博物院购藏时画心完好,但后幅自题诗残缺,跋文不知散失何处。2002年,收藏跋文的美籍华人得知画卷藏于故宫博物院,特将跋文出售相让,使之珠联璧合。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明沈周《西山雨观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卷前文征明题《西山雨观》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徐霖题《元气淋漓》

《西山雨观图》是沈周1488年62岁之作,描绘的是苏州西山烟云变化、雨霁烟消的景色。沈周仿南宋书画家米友仁的笔法,描绘峰峦连绵起伏,山间云雾出没,林木层叠,村庄、湖泊、小桥被笼罩在烟霭之中。山石和草木均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不见线条及皴擦的痕迹,显示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水平和独到的审美韵味,也寄托了画家深厚的情感。此画卷前由文征明题《西山雨观》和徐霖题《元气淋漓》引首,画后沈周长题今残存其半,卷后则有九家题跋,是明代书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沈周画后自题:“怪是浮云塞此图,雨声飒欲出模糊。老夫正急西山役,泥滑天阴啼鹧鸪。八日雨作,廿五日择葬老妻,儿辈在西山筑灰隔,积阴妨事,郁郁无好眠食。客偶持元晖此卷投余,诗发所触耳。明日雨止,喜复开卷,心目顿豁。因忆元遗山词语云:‘树嫌村近重重掩,云要山深故故低’,语中似有此画,恨不能书以为对题也。卷后有此空方,漫附战笔,忘乎情势之外,虽形秽,不自觉矣。弘治改元11月9日,沈周。”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沈周画后自题残卷

沈周于23岁(1449年)与陈原嗣之女、吴郡征士陈蒙(育庵)之妹结婚,甚为恩笃。而于1468年沈周60岁时夫人因病喉而离世。花甲之年,而丧老妻,沈周于情何堪。是年冬“悼内”诗有“生离死别两无凭,泪怕伤心只自凝”之咏叹。故上文题款“择葬老妻”,行文发自肺腑,出于性情可以想见。此时的雨直接关乎画家心中阴睛,而偶因米元晖(米友仁)《水墨山雨图》所触发的诗画也更能直抒画家胸中之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明 沈周 《西山雨观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明  沈周  《鸠声唤雨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直接写雨景外,沈周在另一件《鸠声唤雨图》中还描绘了一只唤雨的斑颈鸠。栖踞在枯枝上的斑颈鸠,其羽色本来就较为朴素,再配上“咕-咕咕-咕”的淳厚叫声,虽不知是否真如画名所说能唤雨,但这份质朴,却是作者沈周身为文人画家所偏好的感觉,故以文人画古拙而非工巧的面貌来表现之。简单的构图,写意的笔墨,用规律粗短的笔触画树枝;画斑颈鸠则用笔圆厚,造型憨厚稚拙。通幅的笔法看似草草而不经意,实则苍劲老辣,是呈现笔墨趣味的作品,也画出了枯寂的意境。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明  沈周  《鸠声唤雨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中,描绘雨景的作品包括明代刘珏的《夏云欲雨图》、张路《山雨欲来图》等。《夏云欲雨图》绘夏日深山,层峦叠嶂,乌云滚滚,茅屋隐现,飞瀑直下,行人来往,意境深幽旷远;“山雨欲来”的画题则是后人根据画面内容添加的,用于此图可谓恰如其分。图中绘高山深壑,泉石溪流,云雾迷蒙,树枝摇曳,一幅大雨将至、风云突变的情景。全幅以大笔泼洒,水分浓郁,用笔粗放不羁,水墨酣畅淋漓。作者采用毛笔乱点的手法画树叶,将风雨中飘摇的枝叶表现得生动而富有神韵。而在台北故宫院藏中,描绘雨景的明清画家还包括明代文徵明、蓝瑛、林山,清代唐岱、高其佩等人。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明刘珏《夏云欲雨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明张路《山雨欲来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明文徵明《风雨归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明林山《风雨归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近现代画家傅抱石“风雨”题材的作品常被论者形容为“一半山川带雨痕”,其笔下的《风雨归舟图》只见一叶扁舟在暴雨狂风中前行,船夫用足力气猛摇船桨,主人撑起雨伞尽量躲避着倾盆而下的雨水。岸边的芦苇为狂风所折,远处的山峦也被风雨模糊成迷蒙的一片。逼真的风雨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间,似能听到风声、雨声、水声、雷声交织出一曲交响乐。傅抱石在吸收中外绘雨技巧长处的基础上,成功地表现出原本没有固定形状的雨水的气势,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如在《暴风雨图》中,画家通过控制下笔的方向与力度表现出暴雨的速度之急和力量之猛,从而强化暴雨给人带来的真实感受。谈及画雨,傅抱石认为古代画家“不直接画雨,而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到了清代的金冬心,开始摸索直接画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老师是大自然本身。”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近现代傅抱石《风雨归舟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一半山川带雨痕,看故宫院藏的那些“风雨”书画

近现代  傅抱石 《暴风雨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两岸故宫,另参考引用《李迪和他的花鸟画》、《沈周西山雨观图卷》等研究文章)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

相关报道: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25-01-16 09:41:03京剧艺术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25-01-13 10:30:03北京中轴线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