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繁多的点心,是老北京人饭后茶间的舌尖风雅。曾经,这些点心,多由人工雕刻的模具翻制而成。
随着大量糕点走上流水线、模具制作进入机器化时代,手工雕刻的模具在北京几近绝迹。年过花甲的孙宝德,是目前全市唯一糕点模具木刻手艺传承人。他17岁随父学艺,不曾放下手中的刻刀,独守这门手艺将近48年。
700把刻刀刻出2000多个模具
大雪初霁,京郊顺义,村落间一片静谧。高丽营镇闫家营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记者循声推开朱红大门,走进院南侧一间小屋,只见孙宝德正坐在工作台前,左手一把刻刀,右手一柄木槌,俯首凿刻一方木料。工作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刻刀,周围散落一地木屑。
“从早上五六点到晚上八九点,除了吃饭时间,几乎都坐在工作台前。最忙的时候,三天两宿没合眼。”孙宝德仰头,长叹一口气:“虽然没有人拿着鞭子催赶我,但得抓紧时间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
孙宝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糕点模具木刻手艺的第五代传人。这门手艺,从清朝太爷爷的岳父那一辈开始,已经延续200多年了。祖师孙万祥曾是慈禧六十六寿筵“团圆饼”的模具雕刻师,当年制作的百福百寿饼模子,至今仍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
孙宝德从1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便多年如一日与木头、刻刀相伴。他做模具的刻刀总共有700多把,精雕细刻出了两千多个模具花样。
这些模具中,有“稻香村”、“宫颐府”等老字号,有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会徽图案,也有北京饭店、国际饭店等五星级饭店字样,甚至还有日本、美国、韩国等外国客户慕名而来定制的图案。
每刻完一个模子,孙宝德都不留底,只用它扣出一个泥胎做纪念。积攒了40多年的“泥点心”,占据了他工作室满满两面墙,也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
手工模具,翻出来的点心更有人情味
老北京人吃点心讲究时节应景。春天的玫瑰饼、藤萝饼,清明节时的五毒饼,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时的花糕,过节随礼的“京八件”、十二生肖饼、状元饼等等,千姿百态。
孙宝德对这些点心的花样,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只有从立意到选料、从刻刀到技法,都十分考究的点心模具,才能与这种生活乐趣,相得益彰。
“刻模子,头一样重要的就是选料。”孙宝德介绍,模具在制作点心过程中要经得起敲打和潮湿,所以对木料的选择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
孙氏糕点模具,选用上好的杜梨木。这种木料,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匀称,不易走形,因此适于雕刻。
选完料,是定型,开料,画底稿。孙宝德没有学过美术,也没有任何绘画的基础。每次雕花前,他给模子画底稿,仅仅只是寥寥几笔、画一个大概的轮廓,但只要拿起刻刀,图样就都在他心里装着了,而且刀刀精准。
常年手握刻刀,孙宝德的手上已布满老茧。他举起右手说,“当学徒时,不小心把刻刀捅进了手掌里。父亲送我到诊所时说,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丁点儿不能差,必须沉得住气。”如今,那把刺穿手掌的刻刀已不常用,但孙宝德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
孙氏糕点模具属浮雕阴刻技法。“阴刻不像阳刻,是往下面刻,刻刀挖下去后,很难知道翻出来是什么效果。”孙宝德一边嘴上说着,一边拿起家伙演示,“刻字是最考验功夫的,要一层层往下刻,每一刀下去都要让笔画之间接得上;雕刻人物时,眼神很关键,八仙过海,吕洞宾必须得拿宝剑、眼睛必须得瞪着……”
刮、刨、凿、切、剔、刻,在一刀刀精准无误的雕刻下,孙宝德手中的刀锋如画笔般灵动流畅。对他而言,刻制一个普通的点心模子,要花上两到三天的时间;高档和精细的雕刻,则需要一个月乃至数月之久。
尽管费时费工,但他仍然坚信,与工业模具比较起来,手工刻出来的更流畅、更有人情味。“爷爷临走时告诉我,要敬重这门手艺。你精心雕刻出来的是一个模具,翻出来的就是几千几百个点心。”孙宝德说。
走进校园
家传手艺别断了根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孙氏模具雕刻最兴盛的时候,当时家族里有六十多人从事这行。然而,再好的手艺也挡不住工业化的冲击。随着雕刻机的大量使用,手工雕刻模具被逐渐取代。如今,全北京只有孙宝德一人还在坚守着这门手艺。
经年累月的雕琢,孙宝德的近视度数猛涨了300度,颈椎病也日益严重。有一次,孙宝德颈椎病复发,突然昏迷。醒来后,孙宝德第一件事就是把儿子孙涛叫到病床前,他想让儿子像自己当年那样,子承父业。
但“80后”儿子,不愿像父亲一样,每天坐在工作间里,守着一块木头、几把刻刀,孤独地过日子。“时代变了,靠这些‘老古董’,没法儿养活自己啊。”儿子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孙宝德开始广招徒弟,希望找到传承这门手艺的接班人。十里八乡,陆续有人找上门来,但结果并不理想。
“刀工需要悟性。也许要悟一年两年,也许十年八年,得耐得住寂寞。”孙宝德说,坐不住的人走了;能坐住的人,没学两天,也走了,因为整天和木头、刻刀打交道,实在枯燥。
孙宝德变得忧心忡忡,担心代代相传的技艺断送在自己手上。最终,儿子看着日渐衰老的父亲,体会到为人之父的不易,于是决定随了父亲的愿——接过刻刀。
儿子虽然继承了手艺,但并不以此谋生。孙宝德非常理解,“这一行,既挣不了大钱,也出不了大名。时代也不一样了。”
但为了让这门家传手艺继续发扬光大,孙宝德决定把它带进校园。每周五第七节课,他站在高丽营中学的三尺讲台上,教初一、初二的孩子们学习雕刻模具,如今已是第五个年头。
孙宝德不仅教孩子们如何用刀、如何设计图案,还给他们讲老北京吃的文化、吃的艺术,广受孩子们喜爱。“学生不仅对我毕恭毕敬,课间休息的时候,还给我递糖果和零食。”孙宝德笑着说。
每当看着孩子们有模有样地雕刻出一件件作品,孙宝德都十分高兴,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传承这门手艺。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小英文并摄
9月13日,中国将迎来传统佳节——中秋节。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糕点,久负盛名,备受人们喜爱。那么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是否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糕点,让人食之难忘呢?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