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寻迹故宫西路:断虹桥“萌狮”背后的悲惨故事

2016-12-28 10:45:29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最近,故宫新开放了西部重要通道——断虹桥至隆宗门的道路。这条通道开放后,游客可经断虹桥一直向北,直接到隆宗门。

更重要的是,这条通道打通之后,人们能游览更多的景点,了解到更多的故事。比如,在断虹桥上有一只与众不同的石狮,左手捂着腹部,右手捂着脑袋,憨态可掬,人们都叫它“萌狮”。其实,在“萌狮”背后,还有悲惨的故事。

另外,随着西部通道的开放,昔日的皇家冰窖也将作为观众服务区为普通游客服务。如果有兴致,可在此小憩片刻,品尝昔日的皇家美食,感受故宫的独特魅力。

1

西部通道起点曾有“逍遥城”

故宫西部通道南端的起点,位于熙和门外(西侧)南端,明代的时候这里有一组被称为“逍遥城”的建筑群。虽然名为“逍遥”,但在明朝宣德(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之子)年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叔侄相残的惨剧。

宣德皇帝的叔叔“汉王”朱高煦,一直对侄子继承皇位感到不满,认为自己无论从才干还是个人能力上,都要比侄子强很多。于是这位不自量力的王爷,竟然效仿起其父永乐皇帝,打出“靖难”的旗号开始造反。事情的结果充分证明了汉王并不是一个聪明人,更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这起反叛事件只用了一个多月便被朝廷平息,而朱高煦也被宣德皇帝囚禁在紫禁城的“逍遥城”里。虽说被称为“城”,但实质上这里不过就是一座紧贴着紫禁城城墙内侧的囚笼。从昔日锦衣玉食的王爷一下子沦落到囚徒,强烈的落差使得朱高煦的心里十分不服气。

相比之下宣德皇帝对叔叔还有几分手足之情,在处理政务之余还专门来探望他。不想朱高煦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个极为愚蠢的动作:在皇帝从自己的囚笼前经过时,他伸出一条腿将皇帝绊倒。盛怒之下的宣德皇帝立刻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以解心头之恨。可朱高煦仗着自己身强力壮,竟然做出了一个足以令自己丧命的动作:他将头上顶着的铜缸推开。为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宣德皇帝下令在铜缸周围堆满柴炭,并点火焚烧,结果可想而知:自命不凡的朱高煦被活活烤死。

据说这座“逍遥城”一直保留到了天启年间,当时皇宫内对建筑例行维修,有人建议将逍遥城也一并重修。没想到一直飞扬跋扈的魏忠贤提出:“这是国家什么吉祥好勾当,存之何为?”并下令将逍遥城彻底拆除,从此逍遥城便从紫禁城中消失了。

逍遥城以西是南熏殿,这座殿宇可以算得上是故宫里元老级的建筑,据专家考证其始建年代可以上溯至明代早期。“南熏”出自《诗经》,原话说的是“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本意指的是南边吹来的清凉温和的微风。用做宫殿的名称,则表达了统治者对于天下苍生的体恤之情。明代这里最初的功用是皇帝召见大臣商议事情的便殿,后来到了嘉靖年间,这里被用做专门书写帝王册宝(相当于皇帝的身份证兼工作证)的场所。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命人将原藏于内府的历代帝王图像收集起来,放在南熏殿贮藏,从此这里便成了历代帝后以及历代名人画像的“博物馆”。自乾隆之后,清朝的皇帝都会不时驾临这里,将这些画像拿出来欣赏一番。甚至在这里值班的大臣们,也想方设法将一些著名人物的画像临摹之后携带出宫。这些画作中大多数仍流传于世,后事的历史课本、读物插图,甚至邮票上等都有这些历史人物的身影。但有些画像遗失,仅见于资料中,用文字对人物进行描绘。如《春明梦余录》中就有类似“李白面白而发稀,杜甫面黑而胖”的记载。

2

“萌狮”背后的悲惨往事

由武英殿东侧的通道向北走,会经过一座精美的石桥——断虹桥。这座石桥总长近19米,两侧是雕刻精美的栏板,栏板之间用望柱石隔开,每一根望柱石的顶端,都有石雕的小狮子。这些狮子有的是单独个体,有些则是大狮子身上另雕刻有小狮子,加起来整个断虹桥共有34只造型各异的狮子。其中有一只狮子的样貌非常特别,细细端详会发现其左手捂着腹部,右手捂着脑袋,这独具一格的造型令它赢得了“萌狮”的称号,其实这只狮子背后还有一些悲惨的传说故事。

其中一种传说,说的是元朝时,有个皇帝发现皇子和嫔妃通奸,皇帝盛怒之下,一脚踢向皇子的肚子,没想到皇子很快便因为伤势过重而一命呜呼,后来就有人附会说皇子化身为断虹桥上的狮子。

另外一种说法,说的是清朝的事,主角是道光皇帝的皇长子奕纬。这位皇长子对自己的功课不是很上心,学业上也没有太多的长进,但因为是皇长子,在当时又是皇帝仅有的一个儿子(皇二子和皇三子当时已经夭折,皇四子尚未出生),因此皇帝对他也是非常宠溺。有一天奕纬在上课的时候,被老师批评了几句,老师劝导他努力学习,将来做个好皇帝。可这位娇生惯养的“问题学生”竟然接着老师的话茬对老师扬言道:“将来我当了皇帝,第一个先把你杀了。”听了此话,老师万分恐惧,以最快的速度联系了“问题学生”的家长,即道光皇帝。道光皇帝闻听此消息后大怒,立刻派人把这位大阿哥叫到跟前准备训斥一番。

当奕纬走到他跟前刚要跪下请安时,愤怒的道光皇帝飞起一脚踹到了奕纬的下身,当时奕纬便捂着肚子疼得大喊大叫起来。侍卫赶忙把奕纬抬回寝宫,没过几天,这位大阿哥竟然因伤势过重而死。道光帝听闻后后悔不已。后来道光皇帝由此路过断虹桥,看到这只姿势独特的小狮子时,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大阿哥的痛苦姿态,心痛之余,他赶忙命人用红布将这只狮子罩起来。此后,宫里就开始流传大阿哥奕纬是这只石狮子转世的说法。

除了上面两个传说之外,断虹桥还有很多故事,甚至有好事者给它加上了“断魂桥”的称呼,有人说明代殉葬宫妃在自裁之前,要从这座桥上经过,也有人说明清两代犯了大罪将被处死的官员都要从这座桥走出皇宫受刑等。这些故事,给这座石桥增添了几分悲伤的色彩。

3 西路重要机构内务府

过了断虹桥再往北一点,在西部通道的西边是内务府遗址(武英殿正北)。内务府的前身俗称白虎殿,正式名称为仁智殿。在明代,这座殿宇却是皇帝们最终的归宿——停灵殡宫,除此之外这座殿宇还曾作为皇帝的一座便殿使用,明代的宫廷画院就设置在仁智殿,那时候这里云集了全国水平最高的画师们,有些皇帝在闲暇的时候也会偶尔来到这里,和画师切磋画技,甚至高兴时还会挥毫泼墨,当场作画。

仁智殿大约毁于明末清初,清代在仁智殿旧基上建立了内务府公署。内务府的总管相当于皇帝的大管家,其机构设置模仿六部,俨然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国家机构。如营造司负责内务府管辖范围内建筑的修缮,类似工部;都虞司主管武职人员的选拔,相当于兵部;会稽司掌管出纳,相当于户部;慎刑司则负责和刑事相关的职能,相当于刑部等。

内务府总管是名副其实的肥差。据史载,乾隆皇帝有一次召见大臣汪由敦,汪由敦跟皇帝哭穷,说自己家里贫困,早晨吃不起什么大餐,每天也就是吃几个鸡蛋而已。乾隆皇帝听了后十分惊愕,赶忙对他说:“这鸡蛋一个就要十金,四个鸡蛋就是四十金,连朕每天早晨都舍不得这么吃,卿家你却能吃好几个,还在我这里哭穷?”汪由敦知道,必然是内务府的官员们私吞了皇帝的银子。汪由敦赶忙对答道:“民间卖的鸡蛋都是破的,跟您吃的这种特供鸡蛋不是一个档次,我们买到的这种破鸡蛋,一个也就是几文钱而已。”有趣的是,宫里鸡蛋的价格也随着朝代的更迭一直在变化,到了光绪年间,皇帝每天都要吃四个鸡蛋,这四个鸡蛋由内务府报上来的价格是白银三十两,足见油水之大。

不过也不是没有敢和内务府抗争的人,如晚清著名的“救时宰相”阎敬铭就曾与内务府斗争过。有一次阎敬铭看到内务府承办皮箱,一个皮箱开价六十两。阎敬铭利用慈禧太后召见他的机会告了内务府一状,慈禧太后不仅不相信,还责备起阎敬铭。阎敬铭据理力争,说这皮箱在京城也就六两银子一个。于是慈禧太后命他,在半个月内,到市场上购买一百个皮箱。阎敬铭本以为这次可以好好整治一下内务府,可没想到当他来到南城骡马市的时候,发现所有的皮箱店竟然都关门大吉了。阎敬铭询问店里的人,人们的回答让他吓了一跳:就在他来之前不久,来了几个太监,警告这些商家半个月内不许开张营业,否则把所有的皮箱都毁掉。

半个月期限很快就要到了,无奈之下阎敬铭写了一封信,派人到天津去紧急购买同样款式的皮箱。不想信件发出去一直没有回音。半个月的期限到了后,阎敬铭只得到太后面前叩头谢罪,承认这些箱子的确是六十两一个。后来阎敬铭回到府里才知道,他的一个随从收了内务府一千两白银的贿赂,早就将阎敬铭寄往天津的信件给扣下了,待阎敬铭再去找这个随从的时候,随从早就在内务府的安排下,逃得无影无踪。

另外,内务府还下辖的一个非常庞大的机构:造办处。造办处在康熙年间初创时,还是较为简陋的。当时的办公场所就设置在日后成为皇帝日常起居的寝宫养心殿。那时,各类民间手工艺高手云集在此,甚至还有不少从西洋远道而来的传教士。

造办处的职能就是掌管宫中器物的制造、修理和贮存。皇帝突然蹦出了一个灵感想要制作点新奇玩意儿,造办处就必须按照皇帝的设计意图把东西呈交上来。皇帝日常用的东西如果有破损,不想扔掉的话也需要由造办处来修补。据记载,咸丰皇帝有一件刚穿了不久的衣物不小心烧破了一个窟窿,丢掉了觉得可惜,因此交给了造办处修补。没想到造办处直接把这件衣物交给了苏州织造进行缝补,这小小的窟窿竟然花费了几百两白银,最后连咸丰皇帝听了都觉得贵,他再也不让造办处修补东西了。

4

冰窖里藏冰用于消暑

过了内务府公署遗址再向北,隔着一道低矮的红墙能看到一排布瓦顶的建筑,这便是昔日位于紫禁城内的皇家冰窖。如今,故宫的冰窖被开发为观众服务区,逛累了之后,游客可在此休息,还可以品尝独具特色的清宫美味。

皇家冰窖,顾名思义就是放冰的地方。现如今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有电冰箱,可是在清代,夏日炎炎之时,只能靠冰窖里储存的冰来发挥去暑降温的功能。而且,还可用冰来制作一些饮食,更令人神清气爽。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十分喜欢一种名为“甜碗子”的食品。《宫女谈往录》记载了伺候过慈禧太后的一位宫女的回忆:“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把青胡桃砸开,把里头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

除了紫禁城冰窖,当年在北京城,还有几处官家的冰窖。如今仍然存留的,便是景山西门外雪池胡同的冰窖了。这处冰窖本有六座,但如今仅余两座。两座冰窖经过维修后得以保护,但修复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历史原貌恢复,算是小有遗憾。

昔日紫禁城中的冰窖共藏冰两万五千块,雪池胡同冰窖则藏五万四千块,还有德胜门外的一处官窖,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这三处冰窖的冰,都是冬天取自于三海湖面或者是紫禁城筒子河以及御河水面。每年一到立冬,官府趁着水面还没有结冰,组织人手先对这几条河进行“冲刷”,即捞出河水中的杂草杂物,并从上游开闸放水冲刷河道。冬至之后半个月,河水冲刷干净,并且已经完全冻住后,采冰工作也就在这时正式开始,所采的冰即时送入冰窖储藏,以备来年夏天运往皇宫和各处坛庙使用。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才告结束。

除了上面所说的专供皇室的“官窖”外,还有些供各政府职能部门用冰所设置的“府窖”。如德胜门外冰窖口胡同附近的两座以及正阳门外冰窖斜街的两座,加起来共四座。这四座冰窖和上述官窖最大的不同即在于它们是较为简陋的“土窖”,而皇室专用的官窖则是用砖砌成的。这四座土窖共能储冰十万块,以供京城各公署夏日之用。

除了京城内,在郊外的海淀镇、清东西陵以及避暑山庄附近都有冰窖的设置,以满足皇帝出行和祭祀祖先之用。

5

隆宗门外有小贩卖馒头

西部通道最北端正是隆宗门。隆宗门是进入乾清门前广场的重要门户,在当时被称做“禁门”。自亲王以下,文职三品、武职二品以上大员以及内廷行走各官所带之人,只准在门外台阶20步以外停立,严禁擅入。但是,咸丰年间,正是在这个戒备森严的“禁门”处,还发生了小贩卖馒头的趣事。

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二十三日,隆宗门外来了一个小贩,担着一筐馒头在叫卖。觉察到危险的禁军当时便扣押了这个小贩。按道理说这皇宫大内都属于戒备森严的地方,怎么会有小贩出入呢?

被抓的小贩讲出了原委。小贩叫王库儿,平时以卖馒头为生。两年前的一天,他在街上做买卖的时候,偶然捡到了一块腰牌,怀着一种“猎奇”心理的他拿着这块腰牌,想要混进紫禁城里去游逛一番,毕竟那年月紫禁城对于寻常老百姓来说可是绝对的禁地。没想到,凭借着这块腰牌,王库儿竟然轻松蒙混过关进入了紫禁城!

这着实让他大开眼界。首次行动成功后,王库儿便开始谋划下一步计划,他竟然挑着一担子馒头,大摇大摆走进皇宫,把自己的买卖做进了紫禁城。没承想,可能是这宫外的馒头做法的确与大内不同,再加上宫内有不少太监出身贫寒,宫里不少人都愿意买他便宜又可口的大馒头,王库儿自己也没想到,他居然在紫禁城开起了他们家馒头店的“分号”,而且一干就是半年多。

后来,王库儿一位出继的哥哥听说了这件事儿,便向他借腰牌,也想到紫禁城去转一圈。王库儿倒也痛快,便将这块腰牌上原有的“袁士栋”三个字刮去,刻上了他的哥哥张贵林的名字。于是紫禁城里的“王记馒头摊”立刻变身为“张记馒头摊”。而王库儿因为在紫禁城中混了一段日子,竟然混出一个脸熟,每天进出皇宫不用“刷卡”,直接“刷脸”便能长驱直入,甚至还被宫里御膳房的一位大师傅张春成看上收了徒弟,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做饭,还竟然包吃包住,王库儿哥儿俩俨然已经成了紫禁城里的常客。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赶上咸丰皇帝整顿紫禁城门禁制度,一下子进出皇宫的步骤变得严格和复杂了很多,必须“凭证出入”。于是王库儿便向哥哥要回了这块腰牌,以方便自己进出。

但是最终如前文所述,在一次叫卖馒头时被抓住了,这紫禁城里的馒头摊也从此关张大吉了。后来,经过严密盘查才发现,这块腰牌原主人袁士栋,是紫禁城的一名负责膳房事务的校尉,和他一起供职的另一名差役出宫买菜,错拿了他的腰牌,又在途中不慎丢失,因为怕上面责罚下来而没有上报领导,结果被王库儿捡了个便宜。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