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始点,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福建泉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多国文化相交融,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交融的现象自北宋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以伊朗为代表的波斯文化为泉州文化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波斯语部的Mojgan到泉州寻访波斯文化遗迹
历史留存里的伊朗印记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置市舶司,随后设立来远驿、蕃坊、蕃学,并允许创建清净寺和建立外国人墓葬区。于是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客商纷至沓来。随着蒙古西征的东归,许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通过海上贸易通道,把伊斯兰教向东传播。自13世纪中期至14世纪中期的100年间,大量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客商涌向泉州。他们在泉州建清净寺、设蕃坊。伊斯兰马木鲁克王朝和中国的元朝,是泉州伊斯兰教传播的鼎盛时期。
元至正十七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57-1366年),泉州港的波斯人介入元末宫廷内讧的夺权斗争,泉州伊斯兰教受到严重打击。入明之后,朝廷宣布“禁蒲姓者不得读书入仕”,伊斯兰教再次受到严重摧残。明永乐五年(1407年),皇帝颁布保护伊斯兰教敕谕,泉州伊斯兰教得到保护。明代,泉州回族内部出现了不少的儒士化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淡化伊斯兰教信仰,另一方面在儒礼所涉及的典章制度里,找到了儒、道、释、回四者最根本的共同点,即对天要敬、奉天、法天,对已要其心诚敬,其行明洁。此外,明代儒林士子也以儒、道释的思想来附会伊斯兰教教义。
一行行碑文记载着波斯人、阿拉伯人曾经生活的点滴
历经兴衰,泉州的伊斯兰文化始终没有湮灭。如今,在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里,一块块墓碑,一行行碑文,一座座石棺都在默默诉说着波斯人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泉州的清净寺里,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舶船而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虔诚礼拜的身影……
伊朗人“刘备”的生意经
水头是行家话,指的是翡翠的透明度。翡翠透明度高的,行家称为水头长;反过来,透明度差的,称为水头短。水头好,透明度高的的翡翠晶莹清亮,无论什么颜色都会显得鲜活而灵动。水头是业内行家们通过长时期的观察总结出来的一种比拟性的表述,不仅有透明的含义,还有水汪汪一般鲜活的意思。
罗赫伯对水头石材市场早已熟悉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