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处于巧合,或许是历史沿革,与厦门经济特区接壤,有泉州“南大门”之称的泉州市水头镇被称为“中国石材城”。在这座拥有着500多家建材企业的镇上,一家家石材企业鳞次栉比,来自世界各地的石材经过海运运达此处,经过这里从业者的切割、打磨后,再发往世界各地。时间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石材商人也开始渐渐来到水头镇做生意,经营建材买卖。这里俨然一个世界石材集散中心,并建有世界石材博物馆,里面展览着五花八门的石材以及石材衍生品。
来自伊朗的罗赫伯就是众多石材商人中的一个。为了方便与当地人打交道,做生意,罗赫伯还给自己取了一个颇有知名度是中文名——“刘备”。“我在来中国前就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知道了很多与三国有关的人物和故事,比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到了中国后,我到了四川成都,那里是刘备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所以我就给自己取了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很受欢迎,我觉得很高兴。”罗赫伯这样解释着自己中文名的来历。
罗赫伯边泡茶边向客人传授他的“生意经”
据他介绍,像他这样在水头做石材生意的伊朗人有十几个。他们平日里除了在水头做生意,还会到全国各地石材市场上去联系客户,“我们主要是给中国和伊朗的石材商人建立联系,帮助他们做成生意。”罗赫伯在水头的精品石材中心三楼有一个二十来平米的工作室,里面摆放着很多以伊朗石材为原材料的地板、工艺品。一套摆在茶几上的茶具在并不算宽敞的工作室里格外显眼,每当有客人上门,他便入乡随俗地给大家泡茶喝,显得从容自在。
设立工作室的主要目的不再能卖出去多少工艺品或者地板,罗赫伯是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大本营”,方便招待客人,也便于其他人找他谈生意。采访当天,一个在水头经营石材加工的老板慕名而来,希望罗赫伯能把伊朗矿山老板介绍给自己认识,以便于和他们直接进行石材原料交易,“伊朗的石材品质很好,种类也多样,比起欧洲、南美等地的石材来算是物美价廉的了。可是中间商收取的费用太高了,如果能够绕开一层层中间商的加价,那我们双方都能有很好的利润。”
罗赫伯说,现在伊朗境内有1500多座矿山,每年能够产出大量的石材,种类和品质都很好,能够满足中国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看到伊朗巨大的石材供应能力,很多水头当地的石材厂老板都开始亲自到伊朗考察矿山生产情况,还尝试着在当地收购矿山,进行石材的开采。做生意时间久了,罗赫伯对水头当地石材市场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刻,还与当地不少石材厂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于想要到伊朗考察投资的商人,他也会积极帮着联系。
在谈到伊朗石材和伊朗商人的时候,一位在水头经营石材生意多年的当地人表示,现在伊朗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到伊朗投资的商人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伊朗商人就更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包括中国客户在内的广大经销商进行沟通,全力拓宽伊朗石材的销售渠道,而不能等着客户自己上门。
“伊朗倒爷”穆斯塔法
与罗赫伯在水头经营石材生意不同,同样来自伊朗的穆斯塔法则在泉州的石狮驻扎,从事服装采购。
第一次见到穆斯塔法是在石狮的一家名叫“焦哈拉”的伊朗餐厅。餐厅老板有些家事需要回伊朗处理,便招呼自己的好朋友穆斯塔法来帮着照顾生意,一同过来帮忙照顾生意的还有穆斯塔法的侄子。“我哥哥最先来到中国做服装采购的生意,我很早便跟着哥哥一起到了中国。哥哥找了一个中国姑娘结了婚,现在哥哥回到中东做生意,我则留在这里继续负责采购。”穆斯塔法说,“采购来的服装全部发往迪拜,再由迪拜分发到中东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穆斯塔法向泉州当地媒体讲述他的“中国故事”
石狮只不过是穆斯塔法的一个小“据点”,除了这里,他平日里还会到江浙一带采购服装,与在那里的朋友聚会。与一般的生意不同,穆斯塔法并不是每天都会忙着生意上的事情,往往是采购完一批服装就会有一段时间的闲暇,算是过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生活。也正是这样的生活节奏让他可以有时间来帮朋友打理餐厅的生意,也能到其他地方与朋友相聚。
穆斯塔法在朋友的餐厅里帮厨
泉州城历经风雨变幻,兴废更迭。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这座千年古城又迎来的新的“春天”。来自伊朗的客商们也纷纷踏上这片对他们有着特殊意义的土地,追寻波斯文明的遗迹,也找寻着新的发展机遇。(文并摄/杨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