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敦煌塑像仿制品。
已经1650岁“高龄”的敦煌莫高窟,与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作为敦煌文化的实物遗存之一,莫高窟无疑是王冠上那颗最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这座文化圣殿令无数人前赴后继赶去朝拜,无论是生动传神的壁画,还是丰富多彩的塑像,抑或是庄严肃穆的洞窟建筑,都令人心之神往。
12月27日,“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将在成都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仅是因为接展、布展的照片,就已经持续霸屏了成都人的朋友圈——原因无他,只是“敦煌”二字的魅力。就连“敦煌女儿”、致力于敦煌研究40余年的七旬老人樊锦诗也认为“敦煌是永远读不完的”。
为何在“四大石窟”中,敦煌莫高窟的关注度最高?琳琅满目的壁画、彩塑、石窟如何拔地而起?又为何发生在敦煌?记者就此采访了敦煌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副教授董华锋,请他解读敦煌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季羡林
敦煌滥觞于二僧
敦煌莫高窟开崖凿窟的第一声锤音,发生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在鸣沙山东麓执锤开山者是个僧人,名叫乐僔,后来被誉为“莫高窟创始人”。
这段开山凿窟的历史,被记载于唐代《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中:“莫高窟者,厥初,前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空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乐僔、法良两位僧人先后开凿莫高窟的真实历史,两人也被一同尊为莫高窟的开窟鼻祖。
前秦建元二年,有个叫乐僔的僧人,他常常手持禅杖在荒郊野外云游修行。有一天他路过三危山,忽然看到金光万丈,就像有上千个大佛发出的光芒,于是在这里开凿了洞窟供奉佛像。之后,另一僧人法良从东而来经过此地,就在乐僔开凿的洞窟旁边安营扎寨。敦煌的佛教文化,就起源于这两位僧人。
之后,笃信佛教的东阳王元荣与建平公于义先后出任瓜州(敦煌古称之一)刺史,又各修一大窟。此后,莫高窟的开窟造像兴盛起来,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长达1000年时间内,人们在前临宕泉河、东向三危山的鸣沙山东麓,密密麻麻地开凿了各种洞窟。据统计,古代僧侣信众礼佛的场所集中在南区,现存洞窟492个,塑像20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以及木构建筑5座;北区则是僧侣修行、居住、圆寂的场所,有洞窟遗址243个。
关于敦煌莫高窟创建的时间,不同的古籍记载概不相同。据五代敦煌写本《沙州城土境》记载,莫高窟“永和八年癸丑岁创建窟”,即公元352年创建莫高窟;而西晋《莫高窟记》却说“敦煌名士晋司空索靖在莫高窟题壁号‘仙崖寺’”,又将莫高窟的创建时间提前至公元290年左右。虽然古文献上对此莫衷一是,但学界普遍认可公元366年为莫高窟创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