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黑色猿猴:招福还是招祸? 揭秘“黑猴传说”(2)

2017-02-24 17:30:25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清乾隆三十一年,《檐曝杂记》的作者赵翼从翰林院编修调任镇安府(今广西德保县)知府,其间因为一件事情遭到弹劾,上面下令让他马上赶赴省城,赵翼正在忐忑不安,忽然独秀山上的那个山洞里,钻出了一只黑猿来。

这下可轰动了镇安府,“满城人皆谓太守当以此事罢官矣”。唯有一个老头儿捻着胡须,看那黑猿在山坡上蹿来跳去,对众人说道:“过去那黑猿出来,多是从上面向下俯视,所以那些官员才‘覆’,而今天这黑猿出来没有往山下看一眼,反而是仰头看着山上,恐怕反倒是‘向上升迁’的预兆啊。”

大伙儿将信将疑,而这时偏偏有个不晓事的天保县令,在其他地方捉了一只黑猿来,作为“稀罕物”送给赵翼,赵翼哭笑不得地收下,“系于楹”。有个看门的欺负它,“相距尚七八尺,忽其右臂引而长,遂捉门子之衣,几为所裂……即所谓通臂猿也”。这只黑猿“终日默坐,与之食不顾,数日遂饿死”——这回总不能说还是个吉兆了吧,赵翼垂头丧气地到了省城,才知道乾隆皇帝下特旨让他赶紧去云南,筹划与缅甸的战事,压根儿就没理弹劾的茬儿。

假如给这则笔记提炼个“中心思想”,恐怕是“用事实说明了猿猴就是猿猴,不对任何穿凿附会的预测负责。”

既然出现黑色的猿猴对主政官员不利,是不是清代的官府就对任何猴子都敬而远之呢,非也,在潮州刺史署的门口,偏偏用猴子作为装饰,这后面可就藏着一个悲怆而感人的故事了。

清乾隆年间,在潮州地面上有个乞丐,在当地颇为“知名”,倒不是说他有什么奇功异术,而是因为他养了一只猴子,“教以傀儡铃索”,每逢赶集,就带它表演各种马戏,换来围观者的一片掌声,几个铜板。而乞丐对猴子也非常好,朝夕相处的很多年来,“食则与猴共器,寝则与猴共处”,事实上已经成为相依为命的伙伴。

“村烟墟雨,凄其之况”。一人,一猴,就这样默默地行走在飘着细雨的乡间旷野,“怜猴者丐,而知丐者猴,两两相依,知己正在不言之表”。

话说凭着乞讨卖艺,几年下来,乞丐攒了一点钱,都放在一个随身担着的木头箱子里,猴子看这个箱子看得很严。这一天,有个无赖汉来找乞丐讨水喝,不知道为什么,猴子一见到他,“即变面作吼,怒形声色”,好像要撕碎了无赖汉似的,乞丐觉得这猢狲太没礼貌,大声训斥它,但猴子还是龇牙咧嘴。拉着乞丐的衣角吱吱叫个不停,仿佛是在告诫乞丐千万不可与那无赖汉接触。

乞丐却没有在意,他平时最重朋友,往往一杯酒就可以推心置腹,见那无赖汉也是无家可归的可怜人,乞丐便与他相约一起浪荡江湖。很快,两个人吃饭睡觉便都在一起了,猴子却总是一副十分紧张和警惕的模样,盯着无赖汉,丝毫不肯放松。乞丐与无赖汉一起走村下乡地表演马戏,挣到钱便一起喝酒,钱箱里的存款有多少,也从来不避着无赖汉。

这一天,乞丐担着箱子,跟无赖汉一起走到一处荒郊旷野,这里离城镇十分遥远,“山凹松杉,蔽翳道左”。两个人本来肩并肩地往前走,不知道为什么无赖汉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乞丐以为他有脚疾,正待回头问个究竟,只见那无懒汉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狠狠地砸在了乞丐的后脑上!“丐应声中颅而仆”,在猴子无比尖锐而恐怖的叫声中,无赖汉用扁担狠狠打向乞丐,打了有数十下之多,“丐遂殒”。

义猴为主人报仇雪恨

打死了乞丐,无赖汉喘了半天粗气,拎着扁担一步一步走向猴子,谁知乞丐因为跟猴子相伴多年,平日里捆缚它的锁链形同虚设,所以猴子猛地挣脱了,三下两下跳到了树顶上,无赖汉又气又恨地说“算你这个畜生走运”,然后挖了个坑,把乞丐埋了,挑着箱子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