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一个翻译眼中的晚年郭沫若

2017-09-27 17:27:01    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评论()人

一个翻译眼中的晚年郭沫若

我做梦也不曾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怪事:一位担任要职的领导人、世界闻名的大学者,要请我这个无名的小字辈去介绍社会新闻和“小道消息”

文/周斌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曾多次为郭沫若先生当过翻译。其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是因为自己不懂《蔡文姬》遭到他的严厉批评。

后来我冷静下来,意识到郭老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不少人认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进步文化战线上一面光辉的旗帜。所以他对人要求比较高,而我自己的水平远远不够,他对我的批评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这个全新的认识,帮我真正打掉了怨气。后来再为他当翻译时,思想上没有留下任何阴影。老人家也依旧对我很友善,再未说过一句重话。只是几次提醒我,他年龄大了,耳朵背,说话时速度要慢一点,声音要大一点。

孙平化的“洋相”

我参加工作不久,就听我国对日工作老前辈孙平化讲过一个他为郭老当口译时出“洋相”的故事。

解放初,孙平化随中国代表团访问瑞典,出席斯德哥尔摩世界和平大会,时任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任代表团团长。先期到达的日本代表团几位老朋友来中国代表团住地拜会,商量双方如何协调配合,共同把大会开好。郭沫若指定早年曾去东京留过几年学的孙平化当翻译。

宾主一入座,客人就盛赞郭老,虽国内工作十分繁忙,仍不辞辛苦、不远万里来到北欧,为世界和平事业奔波操劳。郭老边微笑摇头,边说不要客气、不要客气。

孙平化不知道怎样把“不要客气”译成日文,心想将这四个汉字倒过来说,也许就成日文了,便喊着“客气不要、客气不要”,客人不知所云,一脸茫然。

曾在日本留学、生活多年的郭老急了,告诉他,当翻译切忌不懂装懂,胡编乱造,日语里根本没有这种说法,同时自己说了一句表示“哪里哪里、实不敢当”意思的日文。

1234...全文 6 下一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