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一个翻译眼中的晚年郭沫若

2017-09-27 17:27:01    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评论()人

我十分清楚,尽管郭老先后两次在日本长住,达二十来年,知名度很高,日本知识界对他在文学、历史、考古等领域的诸多成就都有崇敬之心,但这次对《蔡文姬》的溢美之词主要是出于日本人见面时一种特有的礼貌。理由十分简单:陪同他们去剧场看戏并为他们做同声翻译的我,自己都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而听我小声翻译(声音太大会影响其他观众)的他们,怎么可能完全看懂,并作出种种评论呢?

然而,郭老本人似乎并不是这样想的。听了客人的称颂后,郭老高兴地表示,感谢各位一到北京就去观看小作《蔡文姬》,并给了这么高的评价,令他感到受之有愧。接着又简要介绍了该剧的主要情节,称该剧高度赞颂了曹操和蔡文姬“忧于天下、乐于天下”的崇高精神。

接着,郭老又谈起了相传为博学多才的蔡文姬所作的《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乐府琴曲名,为骚体,共18章,一章为一拍,抒写了她为乱军所掳、流入南匈奴的不幸遭遇,以及被赎归汉、与幼子生离死别的矛盾心情。郭老问客人,喜欢其中哪几拍、哪几章?客人脸上一片茫然,全都傻了。见没有人作答,郭老自己从沙发上站起身来,边走边背诵起他自己最喜欢的几拍了。

见此情景,我只好轻声对郭老说,今天在座的这几位朋友虽都是日本知名文艺家,但大概没有人熟悉《蔡文姬》,更不用说《胡笳十八拍》了,同时承认,我自己也没有看过《胡笳十八拍》,更不知道怎样翻译了。

郭老听后,很不高兴地责问我,你为什么不读《蔡文姬》,不研究《胡笳十八拍》?我说不出原因,只能一再低头认错,表示以后一定设法补上这一课。

郭老十分无奈,扫兴地换了一个话题。双方继续谈了个把小时,会见就结束了。

送走客人后,我觉得应该留下来当面认个错,赔个不是。没想到郭老根本不容我开口,就没头没脑地把我猛批了一顿:“我一直以为你是归国华侨,后来才知道你是堂堂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可却连《胡笳十八拍》也不懂。太不像话了!”

我没有回话,但心里不大服气,心想:从我第一次为你当翻译起,你就知道我不是归国华侨,为什么说现在才知道;在北京大学前面加上“堂堂”二字,以及“高材生”这个称谓,显然更是强烈的讽刺。更暗想,除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外,北大能有几个学生读过《蔡文姬》、懂得《胡笳十八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