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最美书店”太多 最美设计真能拯救实体书店吗

2017-12-04 17:56:00    解放日报  参与评论()人

在建投书店,书仍然是核心,面积占比最大,但是张权也坦言“仅靠销售实体书很难支撑书店的持续运营”。

建投的团队认为,当代的读者不仅有阅读需求,也有其他文化需求。书的内容包罗万象,而文化无远弗届,可以渗透到生活各个角度。艺术品、主题活动、展览、影视,这些文化样式都可以与书店的空间融合。

未来的实体书店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有一个共性已渐渐明晰:书店空间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设计的美轮美奂。书店可以是一个文化平台,而不只是一家店。本轮实体书店浪潮中,每一家“最美书店”其实都依然在生存线上挣扎着,也在寻求着文化背后真正的经营之道。

记者手记

真正的解,在于培育更多爱读书的人

一个真正爱书人理想中的书店什么样?

采访中,那些大谈商业模式的书店运营者,无一例外,给了一个意外的相同答案:

最好没有咖啡,没有文创,不必刻意装修,不用面积很大,只要能找到好书就行。

陈逸凌说,他的梦想是开一家二手书店。陈晓欣说,没有咖啡才不会损坏纸张,没有文创才不会分散注意力。

当然,真有人就为了自己的梦想在上海开了一家独立书店,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哈尔滨路上的“半层书店”,主人之一是一名建筑师,书店空间自然颇为独特,选书也全凭个人眼光,以建筑和设计类图书为主。

然而为了生存,半层书店也有一角提供咖啡和文创。两位店主还以书店为品牌,接一些文化和设计的活儿,方能维持独立书店的日常运营。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认为,这一波消费和零售的倒逼,对书店的更新换代其实也有启发。

比如,书的分类变得有趣。店铺考虑读者的走动路线,人站在门口,一眼就能看到这边的书架是社科类,再走几步,很轻松又能看到二级分类。

还有些分类更加遵循阅读习惯。比如科幻小说的旁边,放一些相关物理书。奇幻小说的旁边,放一些古代神话和历史书,有时候还有图画书。同一本书,在小说类书架出现,在学术类书架出现,在主题和畅销类书架又出现,不怕重复。

分类的背后,更是意识的改变。过去,图书出版行业传统而学术,并未对书的展示研究透彻。而现在,从零售店铺借鉴经验,大家开始意识到,视觉效应、空间感知、消费心理,对阅读影响至深。如何吸引人读书、买书,每家店铺在环境上动足各自的脑筋,试图扫清一切阅读障碍,铺就一条读书的坦途。

然而,“硬件很快能上去,读者却很难短期内跟上。阅读习惯是要培养的。当阅读人群还不够多,只能靠餐饮、设计这些外在的东西扶持。真正的解,在于我们得培育更多爱读书的人。”徐炯说。

未来,当咖啡和书的混搭满大街都是,当书店只剩下千篇一律的设计,当网络满眼五折的现象越来越少,当读者对差价越来越不敏感,纯粹的实体书店会不会回归?

或许真的有一天,当我们推开一家小小的店门,只见满眼墨香,怀着对神秘的书店主人的好奇,翻开一本偶遇的好书,间隙,旁边的人也在翻书,彼此眼角一抬,目光相逢,便明白,海内存知己。

这才是实体书店理想的模样。

首页上一页...3456 6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