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译者说:我与莎士比亚的故事(5)

2016-04-25 19:36:17  团结报    参与评论()人

  他很后悔自己整理得“太晚了”。“要是母亲还在,有些问题就可以问她,现在就要查各种资料弄清,有的就再也弄不清了。”他很清楚这项工作的意义。

  这些年来,朱尚刚一直在做着整理工作:其中包括父亲在中美日报社工作时为“小言”栏目撰写的时事评论,汇成《小言集》出版;也包括父母的书信集,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朱生豪情书”——这些情书集的面世,让朱生豪在莎士比亚译者之外,获得了“中国最会说情话的人”的称号。朱尚刚说,其实他本不想把书名叫“情书”的,“是情书,但内涵比情书大,反映了社会时代很多东西”,但出版社执意认为这是个卖点。

  当然还包括莎士比亚。从整理父亲几版译稿中,他发现了很多珍贵的资料。譬如在父亲给母亲的一封信中,附译了一段《皆大欢喜》的台词,这就为朱译莎士比亚增加了一个可参考的译文。前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了莎剧朱生豪原译本全集,不少内容要根据手稿重新校订,出版社向朱尚刚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地方,他就去查阅资料和莎翁原文,给出一些建议。重新阅读父亲的译文,他由衷感到父亲词汇量的丰富,总是能找到表现力很强的文字来传达出莎翁剧作的神韵。

  虽然这些年也经常应邀参加一些研讨会、做过一些译本方面的研究,但朱尚刚反复说自己是个“外行”,在真正的专家面前,水平不够。他只是觉得,既然自己有条件和资料,就应该共享出来,“抛砖引玉”,引导专家去研究一些问题。最近赶上莎翁400周年纪念日,他算了算自己的活动日程,安排得很是紧张。

  朱尚刚给自己的儿子起名朱之江,这是为了纪念父母在之江大学的相遇相知。之江的英语也很好,被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现在美国。冥冥之中仿佛有一条线,把这个家族联系在一起。